《一只绣花鞋》:张宝瑞的手抄本时代
2007年07月03日 09:06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文革] [文学]

这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中国。红卫兵运动落潮了,精神上经历深刻震荡的青年们开始寻找精神上的寄托。那个时候,文学书籍无疑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可是,书被烧了,图书馆关门了,书店除了马恩列斯毛和鲁迅之外,几无他物。

但青春的洪流终究无法扼制,就像地下的岩浆不会停止涌动。白洋淀的北京知青们在地下诗歌中找到了一块灵魂的净土,26岁的长沙青年张扬则躲藏在湖南汨罗县智峰公社一个朋友家里写作小说《归来》———那里是山区,屋子小,没有窗户,深度近视眼的张扬坐在门口,借着门外映进来的雪光写作。

1970年,《归来》的手抄本迅速秘密流传开来,在流传过程中,读者将其改名为《第二次握手》。

几乎与此同时,张宝瑞也开始了写作,秘密地。故事几乎是现成的。1970年春天,张宝瑞把他在炉前讲给工友们听的梅花党故事,写成了一部4万多字的小说《一只绣花鞋》。

与许多写作者不同,张宝瑞让自己的作品主动以手抄本形式向外流传。哥哥到内蒙古插队,手抄本开始在大草原流传;表哥到西北当兵,手抄本开始在新疆流传;同学到山西、陕西插队,手抄本开始在黄土高原流传……

一位曾参与传抄活动的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四川当时挖了很多防空洞,落实毛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我们课余时间主要也是挖防空洞,挖战壕,可这些东西挖好了却没什么用处,我们逃课时就躲在防空洞里抄。防空洞里是黑的呀,我们就用放酵母片的大瓶子做一个煤油灯点上抄,有时抄上一两个小时出来,两个鼻孔里都是黑的,出来后赶紧找水洗洗,怕老师家长追问呀。”

一张张稚气的脸庞,一盏盏摇曳的油灯,一支支简陋的圆珠笔,一本本印有天安门图案的日记本,形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手抄本文学。

在那个年代,手抄本基本有三方面的内容:反特文学、爱情、性,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和无名氏的《少女之心》,是这三种手抄本文学的代表作。

“这世间,许多东西可以没有,许多东西可以被毁灭、被剥夺,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不会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伟大的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记载应该是生生不息的。我觉得,这就是文革手抄本的真正意义所在。”张宝瑞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