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哪位开国元帅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


来源:人民网

1月20日,他看到彭德怀、罗荣桓给毛泽东的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了如下文字:“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双方承诺共建一个和平的国家。之后不久通过的“政协决议”中,规定了改编两党军队的内容。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决定“我军各级干部即须执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随后,各部队作出了具体安排。例如新四军规定,军长、政委为上将军衔,副军长、副政委、参谋长为中将军衔……同年,为了便于解放军派往各地的军事调停处的代表与国民党的代表进行平等工作,再次进行了临时性授衔。例如,当时解放军驻沈阳代表饶漱石被授予中将军衔,驻本溪代表许光达、驻徐州代表韦国清等人被授予少将军衔,驻淮阳代表韩念龙、驻德州代表符浩被授予上校军衔。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他们的军衔也就自动被取消了。

实行军衔制,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正规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既是军事指挥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军队通行的惯例。

就在军队的领率机关积极筹备授衔工作时,朝鲜战争爆发,授衔工作暂时停顿。但在中朝军队协同作战中,朝鲜人民军有军衔,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却没有军衔,在确定指挥关系上出现了很多不便。1951年8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表示:“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后来在与美军谈判过程中,军衔讲究对等,也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说到1955年授衔工作的准备情况,也应该说到来自苏联的影响,由于当时党和国家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授衔准备工作自然也会向苏联靠拢。

讨论军衔的等级设置时,总政、总后、军务部和苏联顾问卡苏林等对军衔工作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一套方案,1952年11月26日上报中央军委。初步计划军衔分6等20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三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这个方案除准将外,基本与苏联的军衔一致。1953年,以上部门在充分考虑苏方意见,同时参考当时朝鲜的军衔制,并结合我军具体情况,拿出了第二套方案,即6等21级。

1953年末,中央军委召开了55天的高干会议,确定我国军队发展的总方针、总任务。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权,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同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我军采用世界通用的军衔体制。军衔设6等19级: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

人民军队的首次评衔,是一件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繁杂的任务。

1953年2月17日,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3月7日,在军衔实施委员会下又成立“军衔审查研究组”,负责实施军衔制度的具体工作。为稳妥、慎重起见,3月9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评定军衔的步骤与范围问题的通知》,对原定实施军衔工作的计划步骤调整为3期,将军衔实施推迟到1954年3月底前完成。

对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评定,首先由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高级院校党委讨论提名,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对名单进行逐个审查和反复衡量,并在3月中旬的干部部长座谈会上交换意见,4月初又邀集各大单位首长对中将、少将名单作进一步的研究,然后于5月初将修订的名单呈报中央军委审查。经中央军委初步审定后,总干部部又将少将名单发给各大单位党委,再次征求意见。最后,中央军委于7月11日召开会议进行审查确定。

对于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具体确定,特别引人关注。

首先是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授什么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