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何人一生只活了50岁 死后却被人评说了2000余年


来源:澎湃新闻网

关于秦始皇,林剑鸣先生曾有过经典的评论,他说:“一个人生前只活了五十岁,但死后却被人评说了两千余年。此人就是秦始皇。秦始皇本人就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和极其矛盾的现象。”

再如秦始皇怀疑群臣,《赵正书》载秦始皇曰:“今病笃,几死矣。其亟日夜进,趣至甘泉之置,毋须后者。其谨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秦始皇自知病重,害怕大臣泄露消息,故打算甩掉群臣。字里行间中,秦始皇对下属的不信任,可见一斑!

秦始皇“多疑”的性格,既和他所推崇法家有关,也与后来他喜爱方术有一定联系。当然,秦始皇的个人经历也可能导致了他多疑的性格,如早年为质、吕不韦专政、嫪毐乱国等。《赵正书》则把秦始皇的“多疑”性格尽现,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将死君主在小心翼翼地“疑神疑鬼”,既不放心大臣,又怕大臣对自己不满而引发祸乱。

3.民主与专制

传世文献多载秦始皇“专制”,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赵正书》中秦始皇却显得很“民主”,秦始皇两次要求大臣“议所立”,要把立储的权力下放给大臣,给人以强烈的“民主”气息。《赵正书》载秦始皇曰:“吾哀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

然而,秦始皇并非真的让大臣“议所立”,他是有指向性的,是想让大臣替他表明他的意愿。简文中的“孤弱”一词,比较关键。在秦始皇的儿子中,长子扶苏内有声望,外有蒙恬为援,绝非秦始皇所言的“孤弱”之子。胡亥倒是符合“孤弱”的条件,胡亥此时仅20岁,既符合“年少”、亦符合“无依”的条件。秦始皇已经暗示李斯等大臣,意在胡亥。扶苏不在“所立”人选内。

可知秦始皇的“民主”并不真实,此处是在运用法家的“术”。李斯等大臣在领会秦始皇暗含之意后,以“道远而诏期宭”为由,抵制“群臣”参与“议立”,继而迎立胡亥为储君。秦始皇曰“可”,正说明李斯迎合了秦始皇的心思。《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在此也得以体现。司马迁评论李斯曰:“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亦符合事实。

4.易命与被骗

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赵正书》则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秦始皇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据此,秦始皇的“天命观”可总结为:知天命但却想易命。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

简文中秦始皇以“霸王”自居,《管子?度地》:“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秦始皇以“霸王”自居,自视功绩很大,“功盖五帝”,自当享有“至尊之寿”。《新书·数宁》:“至尊之寿,轻百年耳。古者,五帝皆逾百岁,以此言信之。”由于此时秦始皇才五十岁,其“霸王之寿”相较于《新书》所言“轻百年耳”的“至尊之寿”明显差距太大,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很难接受。“吾霸王之寿足矣”之语,亦不能当真,其本质还是想“变气易命”。

“变气说”曾出现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变虚篇》,其文曰:“说灾变之家曰:‘人在天地之间,犹鱼在水中矣。其能以行动天地,犹鱼鼓而振水也。鱼动而水荡,人行而气变。’”《赵正书》所言的“变气”无疑是灾变家所说的“人行而气变”。

孔子主张“知天命”,《论语·为政篇》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秦始皇虽然此时也是五十岁,但他的“知天命”自然与孔子不同。其“知天命但却想易命”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对长生的渴望,也即希望打破“天命”的束缚。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评价秦始皇道:“他的人生观自然是一位非命主义者,他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所以他想永远长生,而富贵始终在他自己的手里。”无疑是《赵正书》中秦始皇的注脚。

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依赖于“出行变气”。仙药不易得,“出行变气”则容易得多,知秦始皇再次被术士所欺骗。

5.怜子与爱民

传世文献中,秦始皇温情的一面很少被提及,《赵正书》中则有两处。秦始皇曰:“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吾哀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整理者认为:“‘蒙容’,文献作‘蒙戎’、‘蒙茸’或‘尨茸’……‘蒙容之民’犹今言‘芸芸众生’。”

始皇死前怜子是真,亲情在此处也得以体现。然爱民之心是否为真,则还需考究。也即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中,是否具有“民本”思想?

张分田先生认为:“即使秦始皇摒弃诸子百家,单凭法家学说治国,他也会知晓民众为国家政治的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和施政应爱民利民的道理,也会在一些时期或一定程度上推行重民政策。”(张分田:《秦朝统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因素——以全社会普遍意识为视角》,《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第7卷)我们认为,秦始皇的爱民思想可能仅限于姿态。众所周知,秦始皇多次兴修大型工程,如大建阿房宫、兴修驰道游观、营建陵墓等等,苏诚鉴先生认为:“工程浩大,工期迫促,徭役繁兴,超过了当时民力国力的负荷。”(苏诚鉴:《“驰道”的修筑与规制》,《安徽史学》1986年第2期)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