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毛泽东一生中只给哪一位烈士三次亲手题写碑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毛泽东在听到谢子长的故事后感慨地说,“西北红军的创始人谢子长,常败不丧志,真了不起呀!”毛泽东曾为谢子长三次亲手题写碑文,这在毛泽东一生也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红24军的活动,使敌人大为震惊,很快遭到围剿。战斗中,部队陷入了重围,弹尽粮绝,被井岳秀缴械,七十多名共产党员被活埋。活动了两个多月的红24军就此失败了。

同盟军、红军

“我们偏要争口气”

1931年春天,中共陕西省委任命谢子长为军事特派员,到陕甘负责组建红军。

当时的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回忆谢子长时说:“他与老百姓谈天说地,不时地从衣兜里掏出一把炒豆子,分给身边的人,一同吃着聊着。他的一句很平常的话,能使这些平日看着有些呆滞的农民开怀大笑,他的另一句很平常的话,又能使大伙突然收敛笑容,变得怒气冲冲。他实在是太熟悉、太了解他身边的这些光头黑脸的农民了。他的身上,每根神经都好像同这些受苦汉子牵连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群众领袖……这个摆弄枪杆子的军人毫不粗暴简单。”谢子长还劝马文瑞认真地去恋爱,“敌人希望我们断子绝孙,我们偏要争口气。恋一个好婆姨,生一个胖小子,气死反动派。”

在刘志丹和谢子长的共同努力下,一支新的部队又组织起来。不过,这支部队的成分起初相当复杂,既有晋西游击队的骨干力量,又有土客武装,还有刘志丹收编的一些武装。因此,谢子长和刘志丹是采用拜把子的旧形式来团结各方面力量的。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1932年1月上旬,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正式宣告成立,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

隆冬的腊月天,谢子长整顿纪律之余,与士兵们一块儿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尽情操练,晚上,则与刘志丹共同探讨和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1932年2月,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被整顿为陕甘红军游击队。这标志着继大革命失败后,党在西北高原上又一次高高举起了革命的红旗,标志着陕西省委在陕甘有了一支自己完全掌握的人民力量。人民战争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谢子长的指挥下,陕甘游击队与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俘虏敌人三百余名,缴获三百多支枪和大量子弹及其他用品,而我军仅三人受伤。不久,谢子长率部移驻山河镇以南村塬,湫头岩,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1932年3月20日,中共山西省委决定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正式红军。

撤职、离队

回归后重整河山

然而,正当谢子长率领陕甘游击队节节取胜,创建根据地的时候,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杜衡来到游击队。他一到,就指责谢子长的游击队“目前在政治上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执行了右倾机会主义的上山逃跑路线”。不久,谢子长就被调离部队,到甘肃搞兵运工作。这时,谢子长难受的,不是自己受委屈,而是担心这样搞下去,好不容易搞起来的这支武装又会被断送掉。但他仍然劝诫大家要顾全大局,服从党的组织纪律,不能闹意气胡来,“这次离开部队,到外面看看,或许也有好处嘛。”

陕甘游击队成立十个月,转战陕甘战斗不息,先后歼敌四千余人,最盛时期发展到千余人,锻炼出了一大批指战员,成为陕甘革命武装斗争的坚强支柱。但是,在“左倾路线”的干扰破坏下,杜衡给谢子长和刘志丹等四名游击队主要负责同志加上了“反革命阴谋”的罪名,撤了职并“残酷斗争,无情打击”。1932年12月底,谢子长被迫冒雪离开了自己的队伍,赴上海中央局“受训”。

一年后,谢子长再次以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回到陕北工作。这时陕北的革命斗争正处于困难时期,严酷的白色恐怖,像严寒的冰雪一样笼罩着整个陕北高原。谢子长的家人,也屡遭报复,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远走他乡不知死活。

然而谢子长从未气馁,“共产党人就像猫脑柳树一样,割了这茬,那一茬还会长出来。白军杀人越多,恨他们的人就越多,当红军和参加共产党的就越多。共产党是杀不绝的,红军只会更强大。”1934年3月8日,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在谢子长的主持下,正式恢复。

谢子长在整顿部队的同时,还创办了兵工厂。之前从白军那里俘虏来的几名铁匠,曾经为了养家糊口,为白军修理枪械,他们成了谢子长创建兵工厂最初的几位技师。

在谢子长不懈的努力下,武装斗争的烈火很快烧遍了陕北高原,红一支队迅速发展扩大,红二支队、红三支队、红四支队、红五支队先后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冲杀、枪伤

“保密,不许声张”

谢子长率领的陕北红军很快引起国民党军队的重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总兵力万余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谢子长决定集中使用兵力,保持团一级作战单位,精心策划战略战术,首战便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