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庐山会议毛泽东为何握了三天彭德怀的意见书才发布


来源:人民网

毛泽东看过彭德怀的信,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龙颜震怒”。相反,他望着侍立一旁的秘书和卫士长,脸上流露出一丝凄苦的笑纹,叹气道:“彭德怀批给我看的尽是消极材料,尽给我送消极材料。”这封信在毛泽东手中握了3天。

庐山会议前期努力纠正“左”倾错误,会议中途转向,由原来的反对“左”倾改变为反对右倾,这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党内党外、山上山下的形势有关,原因比较复杂。中途转向反右倾,在全国造成了严重后果。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这种情况的发生毛泽东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不过,彭德怀赌气,引起在场首长们的公愤也是促成的原因之一。那份意见书毛泽东本来认为“也就是个意见呗”,批评一下就过去了。他一赌气,事情闹大了。

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大约两次来见毛泽东,都是板着脸,表情严肃,甚至是冷峻。彭德怀确实是个性格刚强的元帅。卫士引他上了二楼毛泽东的卧室,谈了半小时,板着脸自己出来了。黄克诚也是很刚强,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秀才”们有些不行,不如军人们意志坚强。虽然看问题可能敏锐,来求见毛泽东,痛哭流涕。说是什么年轻,没经验,受骗了,等等。毛泽东见不得落泪,一见流泪的他就说劝慰的话。后来也只定了个“彭黄张周”,没动那些“秀才”们。

回到北京后,彭德怀又到中南海来见了一次毛泽东。这一次头发留得很长,没剃光,自己从后门找进来的。他提出要到下面去看看,毛泽东说不要去了,年岁大了,下去也不安全。可以多读几本书么。彭德怀又提出下乡,毛泽东说有时下去看看也可以。

当彭德怀告辞走出时,我望着他的身影,突然想起沙家店战役时那位彭大将军,心里很有些惆怅……

从庐山会议开始,毛泽东似乎显著地步入晚年。他曾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却又无法规定历史的内在矛盾。他的主观意愿并不是总与客观结果相一致。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悲剧中,导演了气壮山河的喜剧历史,却又在社会主义的历史喜剧中,导演了“史无前例”的民族悲剧。

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位巨人?

每念及此,不容人不想到萧延中同志的一扁文章。那其中的一段文字是多么生动、深刻,令人读后热血沸腾又是热泪雨下。

——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失足的巨人仍然是伟大的,在人类历史的宏观场景中,他们留下的足迹无论在喜剧还是在悲剧的角度上,都是令人长久寻味的。黑格尔公正地指出:“一个‘世界历史个人’,不会那样有节制地去愿望这样那样的事情,他不会有许多顾虑。他毫无顾虑地专心致力于‘一个目的’。他们可以不很重视其他伟大的,甚或神圣的利益。这种行为当然要招来道德上的非难。但是这样魁梧的身材,在他迈步前进的途中,难免要践踏许多无辜的花草,蹂躏好些东西。”因此,如今,在毛泽东这位“世界历史巨人”逝去十余年的时候,写作此文,不免倍感痛楚、凄怆,似乎寰宇是那样的肃寞、沉寂,……一位毕生主观上不懈追求着与人民合一的人,却在实践的某些方面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反面,给他始终热爱的人民和民族造成深重的苦难;为了这个美好的、善良的初衷,他无视个人的荣辱毁誉,甚至不惜在历史的狂涛中埋葬自身。在这个意义上,我在这个痛苦反思的严肃场合,愿意向这位时代悲剧的承担者深深鞠躬,不仅要像剖析我们的民族一样地剖析他,而且要像理解我们的民族一样地理解他,并且虔诚地奉献上一束纯洁的“小花”——这段他1965年对斯诺所说的话,反映了他超越时空的巨大独孤意识和内心冲突的悲惑意识,从而体现了他晚年政治哲学思考中真与善的辩证美感。

“毛泽东声音低下去了,他半合上眼睛。他说,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处境变化越来越快了。从现在起一千年之后,所有我们这些人,甚至马克思、恩格思和列宁都在内,大概会显得相当可笑吧!”

这是1959年的9月30日。

吃了两次安眠药,仍然未能睡一觉的毛泽东坐在沙发上,淡漠的目光凝视着前方的某一点,一支接一支吸烟,一杯接一杯喝茶。

“赫鲁晓夫之后是彭德怀……”他喃喃着,心里明白,如今国家已经发生了严重困难,而且多事。他的案头堆满了文件和电报。

大跃进结束不久,饥荒笼罩着全国。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发来饿死人的绝密电,这些内容只有政治局常委才能看到。中印边境、中苏边境、东南沿海都不平静。(《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权延赤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