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老兵忆唐山抗震救灾:几位战友因扒挖尸体中毒牺牲


来源:环球时报

步兵337团和338团,由于扒挖尸体而中毒,牺牲了好几位战友。

太阳火辣辣的,热得他们遍体流汗,许多伤员要喝水,陆光给一位老大爷弄来水后,又给一位小姑娘弄了一碗水。另一名小战士在担架旁,一口一口地喂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水喝,真像对待自己的亲妈妈一样,情景十分感人。

担架上火车,门口小,不好转弯,进不去。彭福平等人运送一名骨盆受伤的妇女,因疼不让抬她,只有一点点地移动,很不容易到了座位上。以后索性就从车窗口里抬担架,方便快捷多了。

上午座谈抗震救灾中的收获,下午帮助群众搭伙房。劳动中,一位小同学给陆光带上一枚“唐山市第一中学”的胸章,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纪念品。

一中的群众杀了头猪,割一半给部队送来,慰问解放军。盛情之下,只好收下,待以后偿还。说实在的,部队送老百姓东西太多了,都是无偿、应该的。

连长上午让陆光写一份材料,主要汇总几天来的工作情况,特别是给群众“送苹果”的情节,再突出写写,生动具体些。陆光明白连首长的意图,为台里功。但他想,群众遭受那么大的灾难,作为送苹果,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也是解放军应该做的。

依依惜别于唐山

平平淡淡是体验不了一个人的,最能考验人是在危险的时刻,艰苦的环境,在生死关头中不能胆小如鼠。革命军人的真正的气质是泰山崩于前面色不变,这才是英雄好汉。在唐山的日日夜夜里,在轰轰烈烈的战斗中,很有意义,确实弥足珍贵。指战员们愿意长期在这里,为老百姓重建家园贡献力量。

1976年10月,因38军另有新的艰巨任务,要返回营房。他们为了不给人民群众增加新的负担,对撤离唐山的行动予以保密。同时,也没有给驻地群众打招呼。

是啊!回想起在唐山战天斗地100天的经历,令人难以入睡。他们挖尸体,救人,帮灾民搭防震棚,抢救国家财产,搬运伤员,给灾民送衣服,送食物,帮他们度过了难关。战士们是那么的可爱,历尽磨难,无所畏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人民解放军的力量源泉,是基石,是动力。他们夜以继日地战斗,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使灾区人民重新点燃了生的希望和对前程的美好憧憬。

起床,起床,起床啦!没有军号声,没有口哨声,指战员们小声传递着命令。他们静静地起来,没有刷牙,没有洗脸,饭都没吃(准备了干粮和水在行军中吃),生怕惊动人民群众。汽车发动机响了,他们迅速乘车。

一辆接着一辆军车在行进!指战员们望着唐山大地,感慨万千,千言万语,但此时却无言,凝视着前方。---第38军从红军长征到延安,从平型关大战到山东,从北打到南,抗美援朝中的“万岁军”。而今,在唐山救灾中,又被人民群众称为“最可爱的人”。

当汽车快行驶到唐山的必经之路时,突然看到成千上万的群众守候在道路两旁,不远处还有黑压压人群正在涌来。显然这是唐山市政府指挥部组织的,以及人民群众自发的意愿。他们在巡视着一中老师们的身影,而此时一中群众也在寻找他们。

看到了,看到了,唐山一中教职员工,也在欢送他们!此时,军民双方的眼神在对视聚焦着,热泪在涌动,这是战斗中结成的友谊,难舍难分。军车缓缓地行进,人民群众向车内扔着食品、熟鸡蛋,以及整箱整箱的水果……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中,是这样记载道: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生忘死,排除救人,清城建房,功高盖世。

微信中的记忆片段

该连老兵去年成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微信战友群。今年5月份崔昕去唐山探望母亲时,还参观了地震纪念馆等,并发图片到群里。一时间,40年前唐山大地震战友们的记忆,犹如放闸的洪水,倾泄而下。

彭福平:唐山大地震后,我38军先头部队112师334团特务连等于28日下午抵达震中!以后各大部队陆续进入唐山。

《113师无线连赴唐山抗震救灾人员名单》连部:张治岭、李天海。三台:陆光、张明树、刘宜功、彭福平。五台:路大宽、崔继领、马纪元、赵庆连、陶建国。六台:张林。八台:王灿勋、郑群晏、王盛华、屈伯峰、颜承训、莫子伦、牛卫东、赵胜玉。司机班:李跃升、张长坤。炊事班:葛永龙、谢长录。崔昕(8月份大学毕业后去唐山)

张治岭:救灾结束后,我连王盛华因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1976年9月1日,他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大会》。我无线电连荣立集体三等功,司机班立集体三等功,李跃升、张明树、张治岭等立三等功,陆光受到通令嘉奖。

张治岭:余震几乎天天都有,大的余震也不断。一天,师里给我连一头羊,我和几个战士在地上扒羊,突然听到轰隆的响声,大家迅速地爬在地上。炊事班临时搭建的烟囱也倒了。我抬头向远处看去,大地像水的波纹一样,滚动,向前延伸,最后消失在天边。

中乐,你的亲戚也在唐山找过我们。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