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价几十亿元卫星太空故障 专家69天抢救
2015年10月26日 16:22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邹维荣 宗兆盾
今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接过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接力棒,先后攻克了多项航天器轨道与姿态控制技术难题,推动我国航天器轨道确定与姿态控制能力迈上新台阶。2001年,在德国国际空间中心组织的航天工程专业进修大会上,李恒年与各国航天精英同台竞技,角逐一项名为《空间防御机器人卫星测控技术》的课题。
“把自己逼至绝境的次数多了,就更自信了”
这是一次历时69天的太空大营救,李恒年不负众望,一战成名。
2006年11月,我国在轨运行的一颗卫星姿态失控,供电异常,与地面联系时断时续,情况危急。
卫星研制部门和航天测控战线的专家紧急会商。当务之急,是尽快确定卫星姿态,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否则,造价数十亿元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几天过去了,抢救工作毫无进展。领导把目光投向李恒年。
“没问题!”李恒年挺身而出,也把自己逼到了绝境。当时,我国航天测控网的覆盖率还不高,确定卫星状态、捕捉卫星抢救时机的难度非常大。面对时断时续的遥测数据,一切现成的算法都无济于事。
卫星状态越来越糟,谁也不知道卫星在空间怎么运动。李恒年带领团队昼夜不停,建模、计算、分析,再建模、再计算、再分析……
“成功了!”在一个深夜,他带领团队终于掌握了卫星翻滚的规律和太阳能帆板供电的周期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供电时段。按照他的建议,远望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空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历时69天的太空营救终获全胜!
李恒年有句流传甚广的话:“天上的事,那都是天大的事儿。”他也特别愿意挑战这些“天大的事儿”——
2011年8月,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在太空运行中突然出现姿态异常,太阳能帆板无法对日定向。李恒年率领团队冲向测控任务现场,争分夺秒建立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卫星减旋和控制方案,为成功抢救卫星赢得先机。
一次次卫星抢救,让人们记住了那张自信的面孔。有记者问李恒年为什么这么自信,他说:“把自己逼至绝境的次数多了,就更自信了。”
“天梯无捷径,基础性工作是最值钱的工作”
这是一条勇闯九天的闪亮轨迹——
系统建立同步卫星共轨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功运用于我国和其他国家多颗卫星共轨控制;
发展地球卫星轨道确定理论,提出针对机动卫星的轨道确定理论技术,成功运用于我国多颗机动轨道卫星;
研究提出飞船返回舱轨道控制技术,使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自“神舟五号”任务以来,始终稳定在1公里以内;
……
当人们为李恒年的一个个创新成果惊叹,并探究背后的奥秘时,他给出的答案异常简单:脚踏实地,走实每一步!
2004年,我国北斗二号卫星导航工程启动,需要解决卫星该放在什么位置、怎样部署、怎样控制星座等诸多难题。李恒年带领课题组从基础研究入手,先后承担了3项导航星座构型设计与控制等重大专项课题,为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2011年12月27日,我国对外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北斗星座长期维持的代价远远小于美国GPS星座。那一刻,李恒年无比自豪,能为航天测控科研做点基础性的工作,不论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值得!
为了让年轻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李恒年带领张智斌、杨科化、张定波、侯黎强等团队成员将有关数学计算、地球运动、时间和坐标系统、轨道和姿态动力学、优化和估计等方法写成20多万行代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轨道控制算法库。如此规模的基础积累,在国内外同类技术实验室都属罕见。
如今,这已成为李恒年最欣慰的一幕场景:一批批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即可站在20多万行代码搭起的基础平台上进行科研攻关。(记者邹维荣特约记者宗兆盾通讯员高盛)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