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磁州窑: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来源:河北新闻网

而在距此几公里外彭城镇富田村的南山坡上,是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遗址内,两座完整的元代馒头窑,数座明、清、民国时期的馒头窑被保存至今。

金代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花口瓶。王思达摄

金代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花口瓶。王思达摄

全面探究:数次发掘厘清磁州窑发展脉络

“磁州窑自北朝创始,历经隋唐,到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经明清至今,历千年不衰,是我国历史上烧制时间延续最久的窑口之一。从广义来讲,其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7500年前。”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锋告诉记者,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太行山东麓的一块叫磁山的土地上,先人们就烧出了素面夹砂陶,并开始了人类文明的繁衍。

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这一文化遗址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陶瓷学会2010年会暨磁州窑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磁州窑艺术达成普遍共识,认为古老的磁山文化便可以看作是磁州窑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隋开皇十年(590年),在漳河、滏阳河流域(今磁县、峰峰矿区)设磁州,故两河流域上的窑场后来被称为“磁州窑”。

“然而,由于记载磁州窑的文献很少,因此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对磁州窑的历史脉络仍未有清晰的认识。”赵学锋说。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进入快速恢复发展时期,考古工作也有了惊人的发展。

1951年,国内古陶瓷研究家陈万里先生最早考察了中原、河北的古窑址,写出了《调查中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

195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到磁县北贾璧村调查窑址,并将窑址定为隋代,写出了《河北磁县贾璧村隋青瓷窑址初探》。

以此为开端,以后又发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磁州窑及相关窑系窑址,使磁州窑研究局面焕然一新。

后来的窑址调查表明,磁县的贾璧窑、峰峰矿区的临水窑自北朝就开始生产瓷器,创立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这被认为是磁州窑的开端。

“冯先铭和陈万里早期的调查为磁州窑遗址之后的发现、发掘工作奠定了基础。著名的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就是陈万里先生在调查中亲自发现的,之后,这个窑址一度成为磁州窑研究的主要基地。”赵学锋告诉记者。

195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并发表了发掘简报。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古瓷窑遗址最早的考古发掘之一。这次发掘根据地层情况和各地层中出土的年号铜钱,将观台磁州窑遗址分为四期,北宋元丰年以前、宋末金初、金代和元代。

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外再次掀起了磁州窑研究热潮,为了深化对观台磁州窑遗址的分期探索,获取更翔实的地层资料,以期对磁州窑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认识,198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当时的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联合对观台磁州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

在那次发掘中,北京大学考古系的领队人物是当时尚未研究生毕业的秦大树,而28年后的今天,秦大树已经成为国内陶瓷考古界的领军人物、北大博士生导师。

发掘历时四个月,发掘面积480平方米,清理窑炉遗迹10座,地层基本覆盖了观台磁州窑从创烧到停烧的各个阶段,共出土瓷器和其他遗物9870件,瓷片30余万片。

“通过那次发掘,我们当时基本确定了观台窑创烧于北宋初年或稍早, 停烧于元代末年到明初。另外,发掘成果也为我们研究磁州窑的制瓷工艺、装饰艺术和生产规模提供了第一手系统的科学资料。”秦大树表示。

“当时,由于磁州窑的另一个主要产地——峰峰矿区彭城镇窑火一直延续,从未断烧,还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磁州窑作坊遗址。因此人们顺理成章地推断,磁州窑早期的中心窑址在磁县观台镇,到元末因故停烧之后才转移到峰峰矿区彭城镇。”秦大树说。

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直到一次施工中的意外发现才被改变。

1998年至1999年间,峰峰矿区对彭城镇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在城市主干道滏阳路西延工程及其配套设施的建筑工地,人们意外发现了大量的白地黑褐花瓷片、瓷器及一些窑具。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会同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立即对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金、元、明、清各类完整或可复原瓷器数千件,瓷片近30万片。

在之后彭城镇的各种城建施工中,又数次出土从宋到民国不同时期的瓷器、瓷片。通过多次考古发掘和调查研究,专家们认为:彭城窑始烧于北宋,繁荣于金元,并历经明、清、民国持续烧造至今,长达千年之久。

这些发现,也推翻了之前所谓“元末观台磁州窑停烧,窑场转移,彭城才代之以兴”以及“彭城是明代窑场”的论断,得出了“观台、彭城两大窑址自宋以来就长期并存,观台窑断烧之后彭城窑仍持续发展”的结论。

至此,千年磁州窑的传承脉络,终于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标签:窑址 北朝 保存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