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名叫鞠通的虫子


来源:信息时报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名叫鞠通的虫子,通体绿色,喜欢吃古代的墨屑。其外貌古香古色,习惯于在古物上钻眼打洞。

原标题:名叫鞠通的虫子

冯磊(专栏作家)

鞠通,虫名。我知道这虫子,是在张岱的《夜航船·虫豸》一节里。

在这本古代百科全书里,张写道:“孙凤有一琴能自鸣,有道士指其背有蛀孔,曰:此中有虫,不除之,则琴将速朽。袖中出一竹筒,倒黑药少许,置孔侧。一绿色虫,有金线文……识者曰:此虫名鞠通……始悟道人黑药,即古墨屑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名叫鞠通的虫子,通体绿色,喜欢吃古代的墨屑。其外貌古香古色,习惯于在古物上钻眼打洞。

这种虫子究竟有没有出现过?是否与当年东方朔的所谓“怪哉”一样,也是文人捏造的?

答曰:不知道。

现代工业社会的步步紧逼,使得古物基本上都被消灭殆尽了。有搞音乐的朋友告诉我,古琴这种乐器,需要用古代的木材来制作。但是现在,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木材?所以,古琴的价格应声而涨。至于鞠通这种可爱的小虫,即使有,恐怕也极少见到了吧?

但我仍然一厢情愿地认为,所谓鞠通,或许本是比喻。

明清以来,文人的日子日益战战兢兢。从康熙朝开始,一个接一个的文字狱案高潮迭起。有写诗的不注意,一句诗都会招来杀身大祸。久而久之,文人都聪明了。于是,几乎毫无用处的考据之学就兴盛起来。

这种所谓的大学问,无非是一帮文人钻到古书里,扒拉一点古人的墨屑来养家糊口罢了。那些能够一头扎进去的,后来被称之为“大师”的,无非在从事着一些“恋尸癖”的活儿(米兰·昆德拉语)罢了。于国家、于民族有多大意义?

所以,我怀疑,鞠通指的是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

这状态,在古代,也有人洞若观火。清朝诗人黄景仁在诗中写道:“十有八九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罪恶的文字狱扼杀了无数人的创造才能,至于那些循规蹈矩苟活下来的,其中凉热,甘苦自知。

《古今谭概》里,有一则故事更为有趣。“扬州苏隐夜卧,闻被下有数人念杜牧《阿房宫赋》,声紧而小。急开被视之,无他物,唯得虱十余,其大如豆。”扬州的苏某,夜里听到被子下面有人念《阿房宫赋》。掀开被子一看,竟然是一群虱子!这料儿可够猛的了!

一千多年以前,诗人杜牧写作《阿房宫赋》。他感叹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而《古今谭概》里,那群虱子口中念念有词的,就是这些句子!但不知道,它们所感慨的对象,又是谁呢?!

古代的或者某些现代的读书人,骨子里都是寄生虫。他们中的很多人崇尚空谈、不事稼穑。搞经济他们不行,搞别的他们也不行。

在有限的空间里,他们被埋没了无限的才华。说什么好呢?

标签:文人 民族 古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