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周晓华:永中走出的华盛顿大学教授


来源:重庆晨报

周晓华,男,年龄51岁。于199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并于1991年至1993年于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做客座副教授,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教授,美国联邦政府西雅图退伍军人医院医学统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和美国国国家老年痴呆合作研究中心(NACC)副主任。

原标题:周晓华:永中走出的华盛顿大学教授

对于年轻学者,周晓华教授认为最重要是保持思想的兼收并蓄。

周晓华,男,年龄51岁。于199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并于1991年至1993年于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做客座副教授,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教授,美国联邦政府西雅图退伍军人医院医学统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和美国国国家老年痴呆合作研究中心(NACC)副主任。

重庆晨报记者 刘洲 报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几千年前,荀子为后人立下了做学问的正确标杆。古往今来,凡是有所建树的大学问家们,无不践行着这一箴言。

与数学,统计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周晓华教授,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早已在国际生物统计学方面名声斐然,然而这位永川老乡,至今依然对小学数学老师对其的启蒙心存感激。

初遇明师 指明一生研究志向

1980年,周晓华从永川中学毕业,考入了四川大学数学系。选择数学专业,他并没有过多犹豫,因为这是他的强项科目,他曾在高中获得过永川地区数学竞赛一等奖。

这是他第一个重要选择,通过四年扎实的专业学习,他打下了非常深厚的理学功底,这让他日后研究起生物统计学来更加得心应手。然而,谁能想到,仅仅几年前,他对数学还不是那么感冒,而点燃他兴趣,间接让他走上科研之路的,正是当时他就读红旗小学时的数学老师张老师及永川地区教育局派驻红旗小学的唐老师。

“张老师,唐老师也许是看到了我在数学方面的天分,一直鼓励我,课余时间专门辅导我的作业,让年幼的我渐渐体会出了数学的趣味。”说起自己的小学老师,早已享誉国际的周教授依然充满尊敬和感激。

不光是自己,周晓华认为启蒙老师对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比如你要研究数学,那么你数学得好才行,并且还要有兴趣,而在这一明确方向的过程中,遇到好的老师绝对是很重要的一剂催化剂。”

勇于挑战 博士后改研究方向

1984年,周晓华毕业留校川大任教,然而,本科时就已坚定出国留学的他并不满足于此,1985年,他争取到了川大公派出国进修的机会,第一次踏上了加拿大、美国之行。在这之后的30年里,他在异国潜心专研,做出了许多学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然而异国的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90年代,他经历了学术之路的第二次重要选择。“当时我博士毕业,因为找工作的事情发愁,正好哈佛在招生物统计学的博士后,但研究方向与我博士的研究方向有出入,我很纠结要不要博士后换研究方向,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新领域。”

说起自己的选择,周晓华表示从未后悔,相反,他将其看成是一种人生激励:“我常对年轻的学者说,不要认为你研究什么就要一条路走到黑,你看,我即使读到博士后了仍愿意尝试新的研究,并且在这条研究之路上走了这么远,所以,合不合适,在没有尝试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

落叶归根 难忘家乡愿尽薄力

在外漂泊多年,周晓华对于家乡永川的感情,有增无减。直到如今,他依然怀念儿时在永川吃过的豆花饭和豆豉。

然而由于研究繁忙,他最近一次回永川,已是7年前。当时,他看见永川的变化非常高兴:“我少年时特别喜欢在永川街上散步,那个时候没有自行,从学校返家时就走着回去,沿途的风光我至今难忘,而如今的永川,比那时更美!”

不光对老家的风土人情,对永川的发展,周晓华也很关心。今年,他正研究关于老年痴呆的课题,并与国内高校合作,想将此项目在全国推广开来。“而对于家乡永川,我认为应该致力发展高科技、健康管理、数据科学,假如有机会,我非常愿意为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薄力。”

在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邀请周晓华为年轻学者提点学术研究建议,他说了一个英文单词:Open(开放)。他认为做学问,要随时随地学习,保持思想兼收并蓄,学习别人的同时,还得保持批判的眼光,也许,他给年轻学者的建议,正是他所身体力行的准则,也是他能在国际上发光发热的秘诀。

标签:出国留学 留校 生物统计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