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光祈之墓:“音乐救国者”安息地


来源:华西都市报

王光祈赴德国留学,先入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成为勤工俭学并完成学业的第一人。1922年起,王光祈又改学音乐,力主“音乐救国”,成为第一位在西方获得博士学位荣誉的中国音乐学家。有研究者称,王光祈由“社会改造救国”转变为“音乐救国”要得益于中学时期醉心川剧的影响。在客居德国的十多年里,王光祈辛苦工作,勤奋著述,除撰写、翻译了大量的政论著作外,还陆续写成音乐专著18本、论文40余篇。他热情地呼吁:“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

原标题:王光祈之墓:“音乐救国者”安息地

王光祈墓碑

王光祈墓碑

他既是革命先驱,又是音乐教育家

在如今的四川音乐学院内,有一座有些特别的墓碑,上面装饰着音乐符号,两侧柱上楹联是“革命先驱少年中国,蜚声寰宇音乐名家”。这座墓碑的主任就是著名的音乐学家与社会活动家王光祈。

王光祈是四川温江人,据老成都历史与民俗研究专家刘孝昌说,除了以音乐家的身份被世人熟知以外,王光祈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头“毛泽东的领路人”。据刘孝昌介绍,1918年,王光祈与李大钊、周太玄、曾琦等7人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王光祈担任学会执行部主任,成为里面的灵魂人物和实际负责人。1918年10月,第一次到北京的毛泽东在李大钊的介绍下,顺利加入学会。

当时,毛泽东与王光祈的私交甚笃,王光祈的至交魏时珍回忆,毛泽东在北京时与光祈十分友善,学会里,王光祈经常与这位比自己小一岁新会员长谈,并在不了解毛泽东的会员面前维护他,说此人颇重实践。后来,在1919年底,热心改变中国的王光祈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支持下,创建“工读互助团”,并募集经费,以帮助北京青年实行半工半读,达成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进而想创建一个局部的新社会,循序渐进地改造中国。

这其中还有一段轶事,大家边吃饭边讨论,穷学生如何去半工半读,适合做什么工作?平时很少说话的毛泽东说:“不要只是说说,让我来试行一下!你们诸位把换洗衣服都交与我来洗。一个铜子一件,三天交货!”可这件事当时竟无人响应,还是王光祈在事后把自己的衣服交给毛泽东洗过。1920年,王光祈离开了自己热爱的中国,和少年中国学会的部分同仁远赴德国留学,而在黄埔江岸边握手挥巾、依依惜别的,就有毛泽东。但王光祈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王光祈赴德国留学,先入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成为勤工俭学并完成学业的第一人。1922年起,王光祈又改学音乐,力主“音乐救国”,成为第一位在西方获得博士学位荣誉的中国音乐学家。有研究者称,王光祈由“社会改造救国”转变为“音乐救国”要得益于中学时期醉心川剧的影响。在客居德国的十多年里,王光祈辛苦工作,勤奋著述,除撰写、翻译了大量的政论著作外,还陆续写成音乐专著18本、论文40余篇。他热情地呼吁:“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粲然涌现于吾人之前。”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积劳成疾,突患脑溢血病逝于波恩,时年仅44岁。

王光祈的死讯传到国内,曾经与其在成都东郊菱角堰“桃园结义”的李劼人、周太玄、魏时珍等一干挚友痛不欲生。李劼人按照当时“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同葬此地的誓词,不远万里地将王光祈的骨灰从德国运回成都安葬,并为其立碑,碑文是“王光祈先生之墓”,出自周太玄之笔。而李劼人念及王光祈的音乐家身份以及音乐救国的梦想,特意给墓碑加上了音符符号,作为装饰。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在王李等人结义之地——成都市东郊沙河堡菱角堰侧的王光祈之墓因为历史原因已经变为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直到80年代才迁移到如今的四川音乐学院校园内。

据刘孝昌介绍,60年代,当陈毅来四川接待前来访问的西哈努克亲王时,他受毛泽东之托还特别在吃饭时向当时担任成都市副市长的李劼人问起王光祈的下落。

当时满座宾客都不知王光祈是何许人,身为王光祈挚友的李劼人答道:“王光祈是我的老同学,他在德国波恩大学任教,患脑溢血,早已死了。”当陈毅将情况反馈给毛泽东后,毛泽东唏嘘不已,说道:“下次如再去四川,请了解王光祈有没有家属子女。”陈毅再次去成都时,经李劼人等人四处寻访,仅在温江王光祈的家乡找到他的一个远房侄子。

华西都市报记者 袁慧君谢燃岸

本版摄影 刘陈平

标签:音乐 毛泽东 陈毅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