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医抗艾:重生的希望(聚焦)


来源:人民日报

中医中药艾滋病项目的启动,把他从死神的手里拉了回来。他说,一次吃6粒中药胶囊,一天吃3次。抗病毒的西药也吃,一天要吃一大把。他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后来在包工队干活,每天挣个百八十块钱,有时一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小国说:“中医药救了我的命。10年没死,还活得好好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包工队里还有4位艾滋病患者。

原标题:中医抗艾:重生的希望(聚焦)

——关于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的调查

本报记者 王君平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8日 19 版)

图为河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李发枝教授(右一)在河南省尉氏县中医院为艾滋病患者把脉。

本报记者王君平摄

10年间,在曾经的艾滋病高发地区河南,艾滋病病死率不断下降,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机会性感染发生频次明显减少,生存质量提高。一场由传统医学领衔的诊疗实践,改变了数千名艾滋病人的生存状况。中医是如何创造出这一奇迹的?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记者深入河南调研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以期为征服艾滋病提供有益借鉴。

诊疗探索史无前例

五省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

11月20日上午,记者从河南省尉氏县大营镇枣朱村卫生所出发,沿路向北走百米,一伙人正忙着砌墙修新房。

记者见到打小工的小国。他穿着皮夹克,脸上还有不少泥点,不时露出笑容。10年前,这位中年人已经准备好了棺材,当时他的CD4+T淋巴细胞(人体免疫细胞)数只有8个,只能“搁在地上爬”,连站都站不起来,感觉活不了几天了。

中医中药艾滋病项目的启动,把他从死神的手里拉了回来。他说,一次吃6粒中药胶囊,一天吃3次。抗病毒的西药也吃,一天要吃一大把。他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后来在包工队干活,每天挣个百八十块钱,有时一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小国说:“中医药救了我的命。10年没死,还活得好好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包工队里还有4位艾滋病患者。

小国的经历,是我国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实施的一个缩影。上个世纪末,河南部分农村居民有偿供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本世纪初,感染者进入艾滋病暴发期,挣扎在生死边缘。

艾滋病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诊疗尝试”。2004年8月,我国五省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行不行?当时,河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李发枝教授等赶赴疫区时,压力很大,对中医药能不能治这种“新病”心里没底。在尉氏县3个艾滋病高发村,他对300个病例进行先期治疗探索,几乎天天泡在村里,讨论病机病理,辨证施治,观察处方疗效。结果,病人症状大为缓解,一个可以在全省推广的初步治疗方案慢慢“出笼”。

李发枝说,中医学认为艾滋病“疫毒”传播侵入人体,首先损伤脾脏,致脾气亏虚,进而损及其他四脏,终至五脏气血阴阳俱虚,并伴有或风寒火热,或痰饮水湿,或气滞血瘀,邪为其基本病机。根据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经过反复探索,专家们研制成中药益艾康胶囊,作为河南研制的治疗艾滋病主要制剂。治疗中若出现机会性感染,由治疗小组依据病情选择中医药辨证施治。

2005年10月,项目进行到1年,令人惊奇的效果出现了,病人乏力、纳呆、咳嗽、发热、腹泻等主要症状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减轻,黏膜溃疡、口糜、疱疹及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也有了改善。不少家里已经准备好棺材的患者死中得活。2012年,第一批1732例患者的年病死率为1.6%,远低于4.5%的全球水平。

让病人带病延年

只看到病,看不到人,结果是病没了,人也没了。中医药不是把病毒杀死,而是对病毒进行抑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11月20日,记者在尉氏县邢庄乡屈楼村卫生所见到姚女士。她不能吃抗病毒药,当时一吃药就发高烧,浑身上下都是红疙瘩,起不来床,又不能吃药,整天掉眼泪,想着自己不能活,两个孩子怎么办?

54岁的长华穿着黑色的夹克、牛仔裤,头发有点花白,怀里抱着1岁半的孙子。她当时是患了子宫肌瘤,做手术检查时发现艾滋病。手术也没人敢做了,似乎是死路一条。

2004年,河南第一批试点县包括尉氏县与上蔡、新蔡等9个县(区)。病例选择以不适宜抗病毒治疗的病人、退出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但毒副作用明显的病人为主。按照个人自愿的原则,政府选择了1732名病人作为治疗对象,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

姚女士不吃西药,只吃中药,已经连续吃药10年了,定期身体检查各项指标都不错,CD4+T淋巴细胞数已经从当年的70多个上升到400多个。长华这几年吃过的中药,能有好几车,身体恢复得不错,不仅艾滋病没要了命,连子宫肌瘤也检查不到了。她一个人带着孙子,还种着4亩地,孩子们放心地出外打工了。

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徐立然说,治疗小组对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严密地观察与记录,每月记录2次临床症状与体征、体重、卡洛夫斯基积分、感冒次数,每6个月在当地疾控部门检测1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

资料显示,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艾滋病病人症状体征积分在治疗的前12个月显著下降,在随后第12—36个月下降缓慢,36个月之后基本稳定。卡氏积分治疗36个月后基本稳定在90分左右。患者体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增加,部分病人恢复了劳动能力,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2006年,试点项目进一步扩大,新增了开封等5个试点项目县,新增病人848例。2008年底,河南将部分抗病毒耐药病人1044例纳入中医药治疗。纳入试点项目的病人从2004年的5市9县(区)1732例,增长到现在的6市22个县(区)4586例。

徐立然介绍,运用中医治疗艾滋病,有效缓解病人服用抗病毒药物后的头晕、恶心等症状,改善率在80%以上,明显提高了病人服药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总体效果。他认为,中医药在提高艾滋病人免疫功能或减缓T淋巴细胞下降方面有较大优势。通过数据对比,上升和保持稳定者占半数以上。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冀爱英说,如果只看到病,看不到人,结果往往是病没了,人也没了。中医药不是把病毒杀死,而是对病毒进行抑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带病延年。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说,疗效的评价要以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为诊断学的依据,以实验诊断和影像诊断作为辅助诊断。过分地强调个别数据,容易形成疗效评价上的误区。中医治疗艾滋病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疗效评价标准。

成果难以惠及更多病人

项目用药要成为国药准字,需要临床研究,进行双盲对照实验,据保守估计投入将需上千万元。试点经验推广还要走更长的路

艾滋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尤其伴发着严重的腹泻——每天泄泻10—20次,泻的都是肠黏膜,药吃进去马上就能拉出来,难以被消化吸收。腹泻严重的病人,任何药物都没有效果,病人很快衰竭死亡。

2005年,李发枝去上蔡县研究解决艾滋病人顽固性腹泻的问题。每去一次,他都给病人换一次方子,第三次去,病人就死亡了。他日思夜想,翻了大量医典和资料,不断调整治疗思路,经过临床效果对比观察,最后形成了泻痢康的处方。经过不断研发,最终制成泻痢康胶囊,对于艾滋病的腹泻有效控制率达90%,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10年来,除了春节以外,李发枝每周二下午坚持接诊患者,从最初的上蔡县,到后来的尉氏县,最近考虑年龄的原因,才改为远程会诊,为的是掌握准确的疗效信息。

作为项目负责人,徐立然天天不着家,吃睡在路上,把全省100多个项目村跑遍了,“零距离”接触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极容易受到各种感染,从感冒症状开始,进而演变为肺部感染,很快会因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他从中医增加正气的角度,推出咳痰喘方,最终论证为成药清肺培元颗粒,大大降低了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

如何把项目试点的经验转化为科技成果,让更多的艾滋病人享受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针对艾滋病不同分期、阶段、程度以及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省专家团队依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理念,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探索,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作用机制,形成了包括益艾康胶囊在内的专用方药10余种。2010年8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批准为艾滋病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

一瓶60粒的益尔康胶囊,定价是45元,只是项目用药,项目试点的患者才能使用。要成为国药准字,需要进行临床研究,进行双盲对照研究,据保守的估计投入将需上千万元。而柴藿达元颗粒、解表清里合剂等一批制剂已经应用于临床,也只获得了省药监局的机构制剂注册批件。

一场由传统医学领衔的诊疗实践,改变了数千名艾滋病人的生存,但临床效验转化为科研成果、试点经验要惠及更多病人,还需要走更长的路,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张重刚说:“河南这个曾经的艾滋病高发区,目前艾滋病病死率全国最低,艾滋病人处于稳定、康复的生存境况,无声地见证着中医药的力量。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仍然重任在肩,艾滋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标签:病人 患者 诊断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