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运河神秘面纱 再现隋唐昔日繁华
2014年11月12日 06:03
来源:广州日报
经过考古人员几个月的努力,被掩埋千年的大运河南关码头遗址终于重现人间。这座北宋时期的隋唐大运河码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16.8万平方米,可以想象出当时的繁华景象:道路宽广,水运兴盛,舟车往来,络绎不绝。而在商丘济阳镇段的两个发掘点,考古人员也发现了隋、唐、宋三个时期的大堤遗存,早期大堤为青灰土筑成,是隋朝修建通济渠之前的旧河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遗存的大堤上有依稀可辨的行人脚印、动物蹄印和车辙印痕,大堤外还发现有古道路。这些都印证了史书中关于大运河堤即当时官道和堤外有道路的记载,真实
原标题:撩开运河神秘面纱 再现隋唐昔日繁华
回洛仓遗址(新华社图片)
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资料图片)
柳孜码头运河遗址(资料图片)
经多年考古发掘,大运河上两大码头遗址、洛阳境内隋朝粮仓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陈跃告诉记者,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其中,近些年来陆续重见天日的安徽淮北柳孜码头运河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正是串起隋唐大运河的三个非常有意思的点。
记者 江粤军
近日,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论坛在江苏淮安举行。大运河——这条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作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蕴含了极高的文化含量和历史价值,备受关注。不过,由于隋唐大运河部分水系现已不存,导致其长时间湮没于历史迷雾中,直到近些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才逐渐显露“真身”,而其发现发掘过程更是蕴藏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宣传组组长陈跃和六次行走大运河的作家、旅行家李存修,力图撩开隋唐大运河的神秘面纱。
柳孜码头运河遗址:
建屋农民无意间挖出“通济渠”
据史料记载,隋唐大运河开挖于公元605年,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但长期以来,隋唐大运河的遗迹一直被掩埋在地底下,没人清楚其走向和故道所在,直至1998年,柳孜码头被无意中发现。
当时,安徽省正在改造303国道,线路经过濉溪县西南方向百善镇的柳孜村,有一段路要从热闹的集市穿过。当地农民拆除房屋时,发现屋基下摆放着整齐的条石,这对于搬迁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建造新房的天然材料。于是条石被一层又一层地挖走,感觉像取之不尽一般,这让村民们感到不可思议。濉溪县文物管理所获悉此事后,向省文物局做了汇报。而后1999年5月,由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柳孜,开始了一场堪称伟大的发掘。
据清光绪《宿州志》载,明代之前的柳孜是个大镇,相当繁华。因为当年的隋唐大运河从这里经过,由宇文恺主持开凿的这段运河,称为“通济渠”。新中国成立时,仍存留着刻有“柳江口码头”的石碑。不过由于缺乏物证,这条只留有堤坝残痕的河道是否是隋炀帝首开的通济渠一直没有定论。
联合考古队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把发掘区定在古运河故道的南侧,在柳孜遗址的东西两边各选一个点进行发掘。一号发掘点很快便发现了一座东西长14.3米、南北宽9米、高5.5米的石构建筑遗址,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构物基础的西部,还发现了两艘保存完好的木质沉船,而沉船的东半部却叠压在石构物之下。考古人员一致认定,石砌构物就是一座运河码头,而这种在沉船上建造码头的方法,在国内考古史上还从未发现过。随后,考古队员又在二号区发掘出几艘沉船及大批精美的古陶瓷器,几乎涵盖了当时全国著名的十几个窑口: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定窑、建窑、越窑等,釉色有黄、青、白、黑、白底黑花、酱色等8种以上。
在联合考古队历时200多天的发掘中,宋代的通济渠码头也逐渐现身。
柳孜码头运河遗址的发掘标志着隋唐大运河的建筑遗址首次被发现,俨然起到了“坐标”作用,运河在隋唐时期的走向终于确定。
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堤内水运兴盛 堤外车马不绝
到了2008年,为配合隋唐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商丘市文物部门组成了“商丘古城大运河码头考古队”,于当年3月开始实地勘察。经过半年时间,他们发现,商丘市睢阳区古宋乡武庄村附近的地下很可能埋有隋唐大运河的码头遗址。12月初,考古队在睢阳区古宋乡武庄村开始了千年码头的挖掘工作。
经过考古人员几个月的努力,被掩埋千年的大运河南关码头遗址终于重现人间。这座北宋时期的隋唐大运河码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16.8万平方米,可以想象出当时的繁华景象:道路宽广,水运兴盛,舟车往来,络绎不绝。而在商丘济阳镇段的两个发掘点,考古人员也发现了隋、唐、宋三个时期的大堤遗存,早期大堤为青灰土筑成,是隋朝修建通济渠之前的旧河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遗存的大堤上有依稀可辨的行人脚印、动物蹄印和车辙印痕,大堤外还发现有古道路。这些都印证了史书中关于大运河堤即当时官道和堤外有道路的记载,真实反映出当时运河大堤及堤外道路作为官道交通的繁忙景象。那时候,大运河河道宽广,商丘段一般宽度在50多米,最宽处200多米,运输能力超强,每天通行的官船、商船无数。
回洛仓遗址:
国家粮仓堪比50个标准足球场
回洛仓兴建于隋大业初年。《隋书·食货志》云:“炀帝即位……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新置兴洛及回洛仓。”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供应东都洛阳所需。因此,回洛仓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粮仓遗址,也是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起点的重要实证。
2004年6月,在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的工程中,考古钻探人员发现仓窖71座、古代道路3条、古代墓葬数百座。文物工作队对其中3座仓窖进行了发掘,发现仓窖内的包含物均为隋至初唐时期的遗物,与回洛仓的废弃年代一致,且有一仓窖内出土了一块“大业元年”铭文的残砖,而仓窖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回洛仓的大致方位又基本相符,因此,专家推断这处仓窖为隋代著名的回洛仓。
2009年7月,洛阳市文物部门对回洛仓遗址进行勘探时认为,回洛仓呈长方形,东西长646米,南北宽355米。根据考古人员对仓窖直径及间距的推算,仓城内的仓窖数量为300座左右。
2012年年初,为配合大运河申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了对回洛仓的新一轮考古发掘。陈跃表示,正是最近的这一次考古发掘,人们发现回洛仓要比此前设想的大好几倍。
经过2012年到2013年的深入发掘,考古队员最终确定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仓窖710座左右,各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口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规模巨大。考古人员判断,每个仓窖储存的粮食在50万斤左右。依此推断,整个仓城的储粮总数可达3.55亿斤。
如今,柳孜码头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瓷器等文物被转移到了淮北大运河博物馆。去过柳孜码头遗址的李存修告诉记者:“今天,现场只有一位见证了勘察、发掘到文物被拉到博物馆全过程的张姓柳孜村村民在看守大门。对这一处遗迹,五十多岁的村民充满了深厚感情,他说他是最早的发现者,也愿意做永久的守护者。”
同时,回洛仓城遗址博物馆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并且还将建立公众考古区,届时,会有专业的考古人员带领游客进行现场考古。
邗沟:
大运河的发端
关于大运河的发端,陈跃还告诉记者,在江苏扬州城的东北部,有一条著名的运河遗迹,就是邗沟故道。这条貌不惊人的小河,却有着惊人的地位和身价——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是从这条小河写起的。
《春秋左氏传》关于吴王夫差开凿运河的事,只写了7个字:“吴城邗,沟通江淮。”时间是在公元前486年。史书上用“举锸如云”形容当时开挖邗沟的场面,其壮阔热烈,可想而知。运河挖成了,邗城筑好了,运河就取了与邗城并行的名字——“邗沟”。
因为利用天然湖泊以减少人工,所以邗沟的线路曲折迂回,全长400余里。汉朝政府对邗沟进行了整修;东晋时改修邗沟南段,这条长达60里的新渠,便是仪扬运河的前身;后来隋代曾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在邗沟旧有基础上的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自隋以后,每年数十万、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的经济与军事命脉。唐代,穿扬州城而过的运河被称为“官河”,运河水系在扬州城市的格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新运河从山东临清向东南开凿,直接黄淮水系,再下接扬州运河、江南运河等旧运河的河道,直达杭州。这样,从杭州一路北上,可直抵元大都(今北京)旁的通州,实现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一脉相连,这便是后人通称的“京杭大运河”。
29岁小伙恋上62岁老太 称做梦都梦到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网罗天下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