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2014年09月29日 08:04
来源:贵州都市报
假如萧红与骆宾基生活在一起,问题可能会更多。那时,他还没有结婚,并不明白夫妻相处是怎么回事,他只是个见证者。但实际上,他希望从见证者转为更为亲近的身份,这有功利的目的,对端木说话便刺耳了。只能说他是一个格局不大的人。所以,他的《萧红小传》要小心阅读。
原标题:萧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作家简介:
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主编《萧红全集》、《萧红选集》、《萧红集》、《萧红印象丛书》等,著有《萧红画传》、《萧红印象·书衣》、《萧红印象·影像》等。
《萧红画传》章海宁 著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这部新的萧红传记,不是八卦传奇,而是一本严肃、可靠的生平记述,虽文字不多,但有传有评,吸收了萧红研究最前沿的资料和观点,对不同的资料进行辨析、考证,叙述力求客观、准确,还原一个真实的萧红。书中所收图片二百余幅,是近十年来精心搜集所得,不少图片是首次公开。
萧红和萧军。
萧红部分作品封面
本报记者 姚曼 图为受访者提供
点开萧红研究会副会长章海宁的微博,仔细看下来,会成为半个萧红研究专家。
有普及知识的——
民国时期,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片断就被选入国文课本。《火烧云》是萧红热以后入选小学课本的,但与原作略有不同。目前在全国的语文教材中,已有五篇萧红的文字。
有提醒读者的——
假如萧红与骆宾基生活在一起,问题可能会更多。那时,他还没有结婚,并不明白夫妻相处是怎么回事,他只是个见证者。但实际上,他希望从见证者转为更为亲近的身份,这有功利的目的,对端木说话便刺耳了。只能说他是一个格局不大的人。所以,他的《萧红小传》要小心阅读。
……
因为研究萧红,章海宁这些天很忙。萧红传记影片《黄金时代》十一将在全国上映,萧红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章海宁除了接受媒体采访之外,还要出席一些相关的活动:
《黄金时代》在哈尔滨的点映。
主持萧红传记《落红记》新书的首发。若愚读书会萧红专区的启动仪式。
……
27日晚,白天忙了一整天的章海宁终于有时间接受本报记者的电话专访。近2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他讲述了他的研究体会和心得。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萧红,也因为他的介绍而变得清晰起来。
萧红始终以一颗童心看世界
文化周刊: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萧红的? 为什么会来研究萧红?章海宁:我接触萧红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初。萧红的作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早期的作品语言有些粗糙,因为毕竟是初学写作。后期作品从语言到思想都很成熟,显得很大气。我开始读她的作品是散文,萧红的散文质朴、天然,画面感十足,读她的文字,画面如在眼前。她的 《欧罗巴旅馆》、《饿》、《广告员的梦想》、《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等都如此,初读很浅显,很容易被她的文字打动。
我中学时家庭困顿,那种饥饿的感受孤独与萧红逃离家庭后的生活相似。她文字里的寒冷、饥饿、孤独,引起了我的共鸣。此外,对萧红文字的亲近也与我个人的经历有些关联,我童年和少年时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有一个后花园,我的记忆常充满着祖母的慈爱、与祖父的花草情缘。萧红的童年也是亲近祖父,祖父给了童年的萧红无微不至的关爱,后花园是萧红与祖父厮守的私人空间,也是萧红永远的乡愁。因此,读萧红的 《呼兰河传》,便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萧红从祖父那里获得的温暖和爱,也滋养着我的心田。我读大学中文专业时,正是萧红热刚开始的时候,所以能读到较多的萧红作品,后来又陆续读了很多萧红的传记,对萧红的作品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哈尔滨是萧红研究的重地,最后选择在哈尔滨,作专业的萧红研究。很幸运,在这片黑土地上,有一批热心于此的朋友,这对我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文化周刊:萧红和父亲关系紧张,和祖父亲近,这些童年的生活从她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影子吗?
章海宁:萧红与父亲的关系紧张是有原因的。萧红祖父有三个女儿,但没有儿子,他渴望一个延续香火的人,便从阿城张家的大本营福昌号屯将张廷举过继到呼兰来。萧红的祖母娘家势力大,有人在军中为官,所以张家“主政”的是萧红的祖母,萧红的祖父读书不成,经商不成,农事也不成,在家中成为边缘人。萧红的祖母和萧红的父母都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萧红的女孩身份决定了她命运,她多少也是家中的被边缘的人,或者说,她至少是一个不受家庭重视的人。所以,萧红的祖父喜爱萧红,除了这个老人心地善良外,与他们的身份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这种隔代的亲情在萧红的作品中被反复书写。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里,有两章写她和祖父的故事。《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祖父死了以后》 等很多文字也都有对祖父刻骨铭心的追忆。祖父对萧红的爱,完全是一种溺爱,他对萧红没有任何成人化的规束,所以,萧红的眼睛始终是澄澈的,始终以一颗童心看世界,永远向着温暖和爱前行。这是萧红成为作家的一个重要的准备。
有了祖父的爱,父母便不在萧红的眼里了,父亲在萧红童年记忆里是缺失的。萧红的父亲男权思想严重。在民国时代,特别在守旧的北方呼兰小城,像萧红父亲那样有男权思想的男子可能是普遍的现象,但长大的萧红不接受这样一个父亲。特别在萧红是否去哈尔滨读书的问题上,她和父亲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分歧,父女二人都不退让,以至于萧红从被骂到扇耳光,父女关系因而降入冰点。
萧红9岁时,母亲病逝。父亲不久续弦,而继母到张家时只20岁,她还没学会怎么做母亲。中国传统文化里继母多是负面的形象。萧红的继母本想做个好母亲,但萧红并不接纳她。面对倔强的孩子,她的不满只有向丈夫诉说。萧红和继母相互客气,但像生人一样,没有温情的沟通。继母后来陆续生了5个孩子,对萧红姐弟疏于照顾。作为父亲,张廷举似乎也不太会处理子女与后妻之间的关系,遇到后妻的抱怨,只知道维护后妻的尊严。父亲这个角色没有成为后妻与子女矛盾的缓冲带,反而使问题更为严重。
在萧红读中学之前,父女俩还能维持表面的温情。1926年,萧红高小毕业后想去哈尔滨上中学被父亲拒绝后,两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萧红每天躺在炕上,什么也不干,继母看不惯,向萧红父亲抱怨。父亲用不堪的语言泼向女儿,萧红也不示弱,被打的萧红在黑暗的屋子里流泪。这次冲突给萧红留下极深的心灵创伤。
从呼兰当地研究者访问的资料看,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善良的书生。但在萧红的眼中,父亲是冷酷、自私、吝啬、暴躁、粗鲁的。她在 《呼兰河传》 中,写父亲殴打长工有二伯,有二伯是位老人,他被萧红的父亲打倒在地,他摇摇晃晃站起来,又被萧红的父亲打倒,血流在地上。《呼兰河传》 是小说,这些情节是否写实,难辨真伪。在萧红散文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里,萧红描写她的父亲将佃户的马牵来抵债,佃户给他跪下,他依然不改变主意。因此,萧红的祖父与萧红父亲之间起着终夜的争吵。萧红这些情绪激烈的文字,折射了张家家庭关系的紧张。张廷举与萧红之间虽有血缘关系,但只停留在供养关系的层面,没有建立起亲情关系。
萧红父亲张廷举曾任小学校长、呼兰县教育局局长等职,调离呼兰后,又任黑龙江省教育厅秘书。萧红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后来由家庭向家族扩散,萧红又与整个家族对抗,在萧红逃婚去北平读书后,未婚夫家控告张家教子无方,萧红的父亲因此被调任巴彦县督学,这对萧红的父亲和张家家族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萧红也因此与整个家族的关系持续恶化,直到她被软禁阿城福昌号屯。当萧红逃离这个家族,并获得书写身份后,她的父亲和家族都成为她抨击的对象。可能在萧红的文字中对父亲有过度的负面想象,在萧红临终前的一篇小说中 ( 《北中国》 ),父亲的形象有了变化,萧红甚至与父亲有和解的迹象,她跟友人说,她要向父亲“投降”了。这说明在内心深处,萧红已慢慢理解父亲,坚冰开始融化。
萧红生平
萧红(1911--1942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萧红去世后,她的骨灰一半葬在香港的圣士提反女校,另一半葬在香港的浅水湾。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卧听异乡寂寞海潮的浅水湾中的萧红墓才被迁往广州的银河公墓。
主要作品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生死场》(中篇小说)、《桥》(小说、散文集)、《牛车上》(小说、散文集)、《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散文)、《马伯乐》(中篇小说)、《呼兰河传》(长篇小说)
婚姻
萧红有两次婚姻,第一次是与萧军。1931年萧红为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后来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1938年2月两人正式分手。同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结婚。
29岁小伙恋上62岁老太 称做梦都梦到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网罗天下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