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书坛形式主义与盲目创新严重 未来发展应回归本体


来源:新快报

走进暨南大学北门附近蔡显良的办公室,顿觉眼前一亮,办公室虽小,但简约明亮。一台办公电脑,一套简单的茶具摆放在待客沙发前。“我们边喝茶,边聊吧。”蔡显良边讲边亲自斟茶。于是,话题则围绕着他的新作《可园情怀》展开。采访中,蔡显良针砭时弊,大胆批判当下书坛“歪风”,同时不断地强调他的期许:书法的未来理应“回归书法本身”。■收藏周刊记者 程辛

原标题:书坛形式主义与盲目创新严重 未来发展应回归本体

日期:[2014-07-27] 版次:[A22] 版名:[收藏周刊·书法] 字体:【大中小】

简介 蔡显良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美术系主任,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各类展览并被相关机构收藏。在各级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蔡显良隶书    《张敬修集古刀铭》。

■蔡显良隶书 《张敬修集古刀铭》。

■蔡显良行书    《张敬修题可园双清室》。

■蔡显良行书 《张敬修题可园双清室》。

■蔡显良草书    《张敬修题画梅》。

■蔡显良草书 《张敬修题画梅》。

暨大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接受专访畅言:

走进暨南大学北门附近蔡显良的办公室,顿觉眼前一亮,办公室虽小,但简约明亮。一台办公电脑,一套简单的茶具摆放在待客沙发前。“我们边喝茶,边聊吧。”蔡显良边讲边亲自斟茶。于是,话题则围绕着他的新作《可园情怀》展开。采访中,蔡显良针砭时弊,大胆批判当下书坛“歪风”,同时不断地强调他的期许:书法的未来理应“回归书法本身”。■收藏周刊记者 程辛

谈缘起

钟情可园因它是岭南画派策源地

收藏周刊:可园在广东并非最有名气,怎么会吸引了您萌生创作《可园情怀》的念头?

蔡显良:这缘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初来岭南,我对这里的文化了解不多。两年前,上网查知广东有四大园林,其中有可园。因东莞距离广州近,我以游客的身份过去走访。后来发现,可园不是当朝达官贵人的私家园林,而是一员武将自建的园林。他就是可园的主人张敬修。与其他广东园林相比,可园的文化底蕴最为深厚,这也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收藏周刊:为什么这样认为?

蔡显良:张敬修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是一员武将,但文采风流。他真正发自内心地实践传统文化,且不计任何利害关系,倾力资助居巢、居廉两兄弟(后人称“二居”)的衣食住行,甚至凡是生活窘困的有才人士,他都资助,还经常在东莞开办书画诗词的雅集,广州等地文人雅士均被吸引过来。可见在当年,可园的文化影响甚为深远。

再说到“二居”,正是因为张的赏识与呵护,他们生活稳定,衣食无忧,才有了创作的条件与时间。后来,张因战争受伤不幸英年早逝(42岁),随后“二居”亦离开可园回到广州。纵观居巢一生的作品,大部分创作,尤其是传世的绘画精品,几乎都是在可园生活的十年期间创作出来的。

这是一场古今情怀的共鸣

谈新作

收藏周刊:那您挖掘完这些背后故事,是否有所触动?

蔡显良:是的,我来到岭南,在暨南大学从事文艺教研工作,了解到张敬修对传统文化的推进,我觉得我亦有责任为脚下的这片土地发光发热。包括这次的新作《可园情怀》,我书写张敬修诗文书法作品,也是被他所打动。

收藏周刊:在研究张敬修的诗文字画过程中,真正被打动的地方,是他与您情感上有所共鸣?

蔡显良:你打开了我的思路!通过对张敬修诗文字画研究发现,他身上有着一般文人不具备的古典文人品格,比如他对文化的理解,对传统的认识,都令人钦佩。而我也是在从事传统文艺教学,这种心灵上的契合令我触动,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

另外,通过这种精神上与心灵上的交流后,我觉得我的书法风格(以传统为根基,风格喜欢刚柔并济),与他的传统气质亦恰如其分的契合,使我的景仰之情转化为一种创作冲动。

收藏周刊: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张敬修,尤其在诗文字画上的水平,您如何评价他?

蔡显良:如你所言,不说全国,岭南地区,甚至在东莞,大家知道可园,但未必真知道张敬修这个人。如果不是他带兵打仗英年早逝,他的诗文字画水平,也许会在岭南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但遗憾的是,他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但还不足以占据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凭我的研究,他最有成就的恰恰就是绘画,这与“二居”的影响分不开,张在画兰花方面的造诣,后人应为其在岭南绘画上留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他的一个遗憾,没有形成独到的风格。

收藏周刊:您这次的创作前后花了多长时间?

蔡显良:从萌发念头到形成展览,约半年。真正创作的时间大概3个月。这是一次集中展示与思考。也许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尽我所能,尽量用不同的书体表达张的诗文境界。比如,张诗文中对书画的感悟,对兰花的歌赋,我用比较圆劲有力的行草书,来抒发他浪漫闲适的审美情怀,以契合古人内心的情感。

谈书法

脱离本体原理的作品不是创新

收藏周刊:像您这样用心书写古人心境非常难得,但我们也看到,现今书坛不乏怪异另类的现象,如一些杂耍行为,是不是有点“走歪”了?

蔡显良:的确。我认为目前书坛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形式主义,一个是盲目创新。其中,形式主义最为流行,其危害也最为隐蔽。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很多为书法而书法的作品。这类作品忽视内容,只注重形式,尤其不遗余力地注重作品的拼接,装裱的颜色,印章的乱用等等,其实反了,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

而盲目创新则是为展览而展览,为获奖而获奖,他们不向传统认真学习,不向古人学习,而是向今人学习,向评委学习,向获奖作品学习,他们只为了获奖,获得利益,然后为自己身上贴更多的标签。比如曾为帖学中兴带来活力的“二王现象”, 一开始是为帖学的繁荣做出贡献,到了后来,则与帖学渐行渐远,变成了互相抄袭、为获奖而创作的“伪二王现象”。

收藏周刊:怎样才算是书法真正的创新呢?

蔡显良:创新两个字,应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而脱离了本体原理的作品,可以叫其他的艺术,但不是创新。比如说,现在一种以书法为创作元素的当代行为艺术,把汉字的偏旁部首胡乱拼接起来,变成谁也不认识的天书。又比如有人不拿毛笔写,而是拿拖把写。这些“创新”与书法的原理相悖而行,与书法本身的意义界定毫无关联。

在这里,我想给年轻人一个启示,书法写到最后,是写修养,写知识水平,未来书法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我最重要的一个思考,就是要回归到书法本身,要还原其原貌,而不需要很多外在的形式。

看名气看地位将来肯定要吃亏

蔡显良建议收藏书法、绘画以作品本身来说话

收藏周刊:现在书法市场非常火,请给藏家们提个醒吧!

蔡显良:当代书法火是好现象,但正是因为太火,作品难免鱼龙混杂。我个人的观点是,收藏书法,包括绘画,最根本的一个要素,以作品本身来说话。一切附加因素仅作为参考。如名气、职务等这些外在形式,均只是一个参考。

收藏周刊:有具体的参考标准吗?

蔡显良:一幅书法作品,要知晓它背后的价值是什么,即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而艺术价值是收藏的核心。名气与地位这些书法之外的因素,有时往往会不稳定,很多人头衔太多,让藏家搞不清楚。建议谨慎对待。

举个例子,我也不怕得罪人。比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有他崇高的贡献。但现在他的一幅作品甚至卖几十万元,比一般书法家卖得都高。他的作品是否将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目前我们无法估量,但就目前的水平来看,肯定不具有太高的艺术价值。

现在很多人收藏作品,只看名气的大小,只看地位的高低,并以此来决定他收藏的倾向,将来肯定会吃亏的。因为历史总是大浪淘沙,既然是艺术作品,还是要以艺术价值来衡量。再如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一位著名书法家的隶书,在世时其作品卖得非常火。但现在很少有人再收藏他的作品了,什么原因?显然,火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名声与地位;而离世后,人家看的是他的艺术价值。如果艺术价值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话,就不会再火起来。

标签:书法 书法家 书坛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