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唐驳虎:马航MH17被击落事件研究总结报告


来源:凤凰资讯

原标题:唐驳虎:马航MH17被击落事件研究总结报告 凤凰新闻客户端评论员唐驳虎 实际上,这篇报告的主体内容在周五晚上就已经写好了。之后的60个小时,一直在等待来自各方面能够质疑、推翻主体结论的信息内容

原标题:唐驳虎:马航MH17被击落事件研究总结报告

凤凰新闻客户端评论员唐驳虎

实际上,这篇报告的主体内容在周五晚上就已经写好了。之后的60个小时,一直在等待来自各方面能够质疑、推翻主体结论的信息内容,以求足够的谨慎,结果是没有。

因此,笔者在这里发布这篇迟来但并未迟到,实际上仍是远远“早到”的研究报告。

“早到”并且下结论必然仍意味着风险,但没有人想看那种“明天股市可能涨、也可能跌,还有很小的概率会是平,三种可能都有”的股评报告。这篇研究报告是基于现有的所有已知公开信息得出的,如果今后出现什么颠覆性的、我们当前还不得而知的信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这可能性确实很小。

因为,笔者首先要指出的是,判断这件事情的道理逻辑其实实在是太简单了。因为马航MH17航班被击中、坠毁的地点是定死的,这个不会有变动,“山毛榉”导弹的可用射程也是定死的,这个也不会有变动。

这两个无法说谎的数据一结合,就能得出一个无法说谎的导弹发射区,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限定因素。然后我们按图索骥、按图搜人。

同时,为严谨起见,文章比较长,建议一时有事读不完的朋友可以点击右下角的“收藏”按钮,待有闲暇时再右划屏幕,在“收藏”里慢慢看。

第一、我们先确定“山毛榉”导弹及其射程范围。

(1)虽然各方报道都说是“山毛榉”导弹,究竟是不是?

俄文Бук,英文Buk,中文“山毛榉”,北约命名为SA-11“牛虻”(Gadfly),苏军俄军正式的系统型号是9K37系列,这个导弹的名字几乎在马航MH17航班坠毁后不到半小时,就在新闻报道相伴相随地出现了。

击落MH17的究竟是不是这种导弹呢?新闻报道准确么?怎么就能知道得那么快呢?

首先,笔者判断,新闻媒体最早将飞机坠毁和“山毛榉”产生联系时,应当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联系。因为亲俄武装刚刚打下政府军的多架战机,而在稍早前,也就是6月30日,亲俄武装通过社交网站和俄罗斯媒体,正式对外宣称拥有、并展示了“山毛榉”导弹。产生这种联系是自然的。

但随后随着飞机坠毁现场照片的不断披露,笔者也同样判定,应该是“山毛榉”这样的中型、中程防空导弹打下来的。具体论证在首日的分析中已经讲过了,机体结构总体比较完整,分布比较密集,还有与地面摩擦划出的较深沟痕,乘员遗体也较为集中,保存完好,飞机主体大体完好,是坠地后再解体的,只有部分结构和人员遗体被抛洒到其他地方。

如果是被S-300(北约编号SA-10)这样的重型、远程防空导弹,甚至个头更庞大的老式S-200(北约编号SA-3)从远处打过来击中的话,由于导弹威力大,飞机很有可能凌空大幅度解体,飞机残骸、乘员遗体会洒落在相当广大的一片区域。

当然,这也仅是一种分析和判断。较为有力的证据出现在飞机失事后8小时,美国副总统拜登和国防部多名军方人士均表示,根据美国军方的监听监测,当时当地出现了“山毛榉”的雷达制导信号。美国军方确信MH17是被“山毛榉”打下来的。

不过,这种美国发布的消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绝对不能相信的。但是10小时过后,也就是北京时间周五下午,俄罗斯军方也通过俄罗斯媒体发声了,给出了和美军完全一样的结论——当时当地出现了“山毛榉”的雷达制导信号。

这是决定性的证据。只不过,俄军在文字里坚持认为这枚导弹来自于乌克兰军队,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至于空中战机和空空导弹击落的可能,一是迄今为止除了有单方消息称乌克兰空军2架最大有效升限仅7000米的苏-25曾与MH17短暂伴飞3分钟,然后分离之外,并无任何权威且站得住脚的指证。

二来目前各种主流的空空导弹乃至机炮,相对波音777这样的庞大机体威力都有限,即使最后失控坠毁,飞行员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对外发出求救和告警信息,但是都没有,MH17航班的对外联络是从正常状态戛然而止的。时间是当地时间13:19分,地点是48.135N, 38.503E,一切正常。

而由此引发的另外一种猜测——飞机从阿姆斯特丹起飞时就被安置了炸弹,定时引爆。这个一来是低估了现代民航安检体系的严密程度,二来炸弹安置在金属屏蔽的货舱内只能定时引爆。

一起定时引爆的恐怖袭击,结果又在时间、路径充满变数可能的近万公里航程中,不偏不倚地精准落在了乌克兰航段的这一不过百来公里的交战区域。不觉得这种本来概率就很低的双重巧合,一起发生的概率太低太低了么?

第三,用多种高精尖监控手段严密监视这一区域的美军和俄军,两个立场和利益截然相反的大国都给出了相同的监测报告,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这也就是周五晚上就能做出结论的根本缘由。

(2)“山毛榉”导弹的射程范围究竟是怎样的

“山毛榉”导弹的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研制,陆基型号被定为苏联陆军集团军级野战防空团的装备。由于苏联解体后基本都在吃老本,乌克兰装备的是1984年改进的“山毛榉”-M1型,有效射程3-35公里。这个射程的导弹被称为中程防空导弹。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的射程是一个充满变数、极其复杂的三维动态范围,完全不是一个数字所能描述清楚的,也不是局外人惯常想象的,一个以发射点为圆心,半径确定的二维大圆或者三维半球。

防空拦截是一个运动的物体(地空导弹)在三维空间去追逐另一个运动的物体(空中目标),除了自身的动能储备以外,目标的高度、速度、运动方位、尤其是机动的方向和能力(也就是前述三个参数的变化能力),都会引起有效拦截射程的变化情况。

即使目标简化到一架直线平飞的民航客机,不考虑机动变化,导弹的拦截射程也要受到客机运动速度、高度和方向,以及导弹发射地点与客机飞行路径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制约。

简而言之,如果是导弹要尾追飞机,两者之间的速度差减小,可拦截射程降低;如果是导弹迎头拦截飞机(这也是地空导弹最喜欢的状态),两者间的速度是叠加的,两者共同朝一个相会点奔去,可拦截射程增大。

以上两种情况说的还仅是导弹发射车和飞机航线在一条直线上的纯粹理想情况,绝大部分情况下导弹还得从飞机飞行的侧方去拦截,那就还得解算两者的速度方位高度差,用多个矢量去求解合理的相遇点。

更复杂的是,还要考虑如何控制导弹按某种轨迹飞向目标,如何在到导弹机动能力储备、射程、拦截精度之间取得一个较优的平衡——因为导弹的燃料是很有限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一般助推工作十几秒之后就燃烧完毕,之后的飞行完全依靠惯性,而且受空气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响不断降低。而且即使一开始目标没有机动变化,也必须得考虑其机动变化的可能。

以上这些学问,要化为数学公式完全就是一门深厚的学科。而一般导弹参数给出的最大有效射程,也就仅仅是导弹直线迎头拦截直线运动飞机的最佳最优状态而已,而且往往不能在这个最大射程上发射,因为要预留跟随目标机动的动能储备。

以上讲了那么多复杂的情形,这里一步简化到我们今天要面对的情形,从飞机击中和击坠点,反求导弹发射的可能理论最大范围。(其实准确的测算还必须要反推导弹发射时刻飞机所在位置,只不过由于“山毛榉”导弹最高速度达3倍音速,民航客机只有0.85倍音速,从导弹发射到命中这一时间内客机运动的距离较小而已。)

这会是什么样的呢?显然不会是一个圆,答案是一个纺锤形,轴线沿飞机航向,长边分布在击坠点的前方,焦点是导弹发射时的飞机所在位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琢磨是怎么一回事,用纸和笔勾画一下,并不难想象。

而且最关键的,即使不考虑什么样的形状,这个从焦点到边缘最长距离不过35公里的纺锤形在地广人稀的乌克兰地图上并不大,比人们想象的区域小太多了。

甚至要想在这个纺锤形的极限边缘射击都是不太可能的,实际发射区比这还要小。因为要给导弹的动能留有余量,对于这个“技术工种”的行当来说,这是常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事件发生10小时之内笔者就推证,亲俄武装拥有最大嫌疑的根本原因。

第二,我们来了解一下马航MH17航班被击中、坠毁的地点。

(1)事发地点

Flightradar24网站提供的MH17航班最后报告的方位和飞机坠毁到地面的方位差距很小,地点位于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现在自立为“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东南部,俄乌边界的地方。这一片区域是顿涅茨克的煤矿产地,同时也是一片地势平坦、间有低缓土丘的肥沃平原。

坠机现场大部分位于罗兹帕尼镇和格拉博沃村之间,其中罗兹帕尼(乌克兰语Розсипне,英语转写为Rozsypne;俄语Рассыпное,英语转写为Rassypnoe)是一个5071人的镇,成立于1905年,隶属于多列士市。

而飞机主要残骸坠毁的地点格拉博沃(乌克兰语Грабове,英语转写为Grabove;俄语Грабово,英语转写为Grabovo,偶尔也拼读为Hrabove),始建于1787年,是一个1000人的小村,该村隶属于顿涅茨克的一个直属区“矿区”。

其实更令人关注的地点是从飞机航向再往前延伸,这两个村镇东南部,位于交通干道H21公路上的两个城市,多列士和斯尼日内。

斯尼日内(乌克兰语Сніжне,英文转写为Snizhne; 俄语Снежное,英语转写为Snezhnoe,偶尔拼读为Snezhnoye斯涅日诺耶)市,始建于1784年,面积87.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78米,主要经济活动是煤矿,2011年人口49564人。

多列士(Torez,乌语和俄语均为Торез,此处1964年改为现名,以纪念当年逝世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莫里斯·多列士)市始建于1778年,面积105.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62米,主要经济活动也是煤矿,2014年人口80015人。

为什么要关注这里?因为就在前两天多张当地人拍摄到的照片报告显示,“山毛榉”导弹发射车在这里出现,并被人拍到了照片还发布到了社交网站上。

照片是真的么?拍摄的地点一定是对的么?能证明什么?

照片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参考因素,因为就在20个小时之前,前一天16日傍晚19时左右,在公路再往南,相隔20公里的阿莫罗斯夫卡(乌克兰语Амвросіївка,英语转写Amvrosiivka;俄语Амвросиевка;英语转写Amvrosievka)地区,乌克兰政府军的一架苏-25就在这里被地空导弹击落,飞行员跳伞获救。

当时苏-25的飞行高度约在4000-6500米左右,如果不是俄罗斯偷偷越界“助阵”的话(事实是没有),亲俄武装唯一能办得到的武器就是“山毛榉”了。

这一区域原先就有“山毛榉”,这个是能够判定的事实。马航MH17是被“山毛榉”打下来的,这个也是美俄两国都证实了的事实。“山毛榉”必须在这个区域打下马航MH17,这更是由距离范围定死了的事实。

(2)事发地点的控制者

显然,这一片区域由谁控制呢?坠机现场现在在谁手里呢?显然是亲俄武装。而具体的控制范围和双方作战区域,可以看这几张地图。

第三、核心结论——是哪家的“山毛榉”打下了马航MH17

有网友说,大毛子,二毛子,东乌的精神大毛子,都是毛子;山毛榉,山毛榉,整建制投诚的山毛榉,三家都有山毛榉。那么,到底是是哪家的“山毛榉”击落了马航MH17呢?

(1)再论亲俄武装能不能打下波音777

首先,嫌疑最大的亲俄武装方面的“山毛榉”是从哪里来的?

前文说了,一种可能是据其自称,在6月29日的前线战斗中缴获了政府军靠前部署的一个导弹营(编号A-1402)。更令人确信的信息是,原先驻扎顿涅茨克郊区的乌克兰政府军空军第156防空炮兵团,早已向亲俄武装整建制(有的说法是部分导弹连)投诚。武器带人,全套齐备。

不管怎样,亲俄武装方面确实有“山毛榉”,而即使没有成建制投诚的部队,也能在志愿民兵中找到历年来曾经在导弹部队服役过的老兵,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由于早先处于炫耀和得意主动发布的“山毛榉”信息太多,无法否认;事发后,乌克兰分裂势力领导人从最初的矢口否认“我们可没有这种武器”,到“即使我们有,也没有能够操作该导弹系统的人员”,再到最新的“我们的确有导弹发射车,但是仅此而已,由于缺乏配套的雷达车,没法使用它”。

笔者的前文驳斥了“没有远程警戒雷达网就不能打”,那么,没有配套的搜索雷达车就不能使用了么?

这里要纠正一下前文检索资料时过于匆忙犯下的一个错误,笔者当时查到的资料信息显示的是配套的9S18M1搜索雷达车探测距离为85公里,实际是错的(笔者当时就很怀疑这个数字,一部这么大的雷达搜索距离绝不止这么一点,只是时间匆忙没来得及进一步查证)。

经进一步查证,9S18M1搜索雷达车对3000米高度的战机典型目标,探测距离是160公里到200公里,对万米高度、基本上直线飞行的大型波音777探测距离显然更远。

而85公里实际上是导弹发射车前部自我配备的9S35M1“火罩”跟踪照射雷达的典型跟踪距离。这部雷达天线和功率都不小,水平搜索方位角达60度、跟踪区俯仰角为-10度到+80度,可以“兼职”充任搜索雷达,保障发射车在扫描范围内独立自主搜索、识别目标并发射导弹。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探测距离3、400公里以上的上级远程警戒雷达和空情探测通报网络,也没有发射单元(连)一级探测距离200公里的的搜索雷达车和连指挥车,只要有熟练的技术人员,“山毛榉”单车作战一样能行。

这是因为苏联在研制“山毛榉”系统的时候,西方的反辐射导弹的威胁已足够强大,必须考虑后备反制措施。而且苏联极为强调地空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即使是作战支援体系甚至作战单元被破坏,单辆发射车也要有一定的作战能力。这种设计思想是苏制地空导弹系统在越南战争实战中用鲜血换来的经验。

因此在“山毛榉”导弹连内的6辆发射车上,都装备有一套包括跟踪照射雷达、电视跟踪装置、火控计算机、导弹制导通道和备用光电瞄准系统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作战系统。

85公里以上的探测距离,当时时速920公里的马航波音777需要飞行近6分钟,雷达已测到目标,导弹更是早已加电进入战斗准备状态,根据“山毛榉”性能,从跟踪目标、稳定跟踪、锁定目标、注入参数、确定路径到发射导弹最多需要22秒,应对绰绰有余。

而且,俄罗斯军方周五的披露中就指出,他们不但探测到了“山毛榉”的搜索雷达车信号,并且精确定位了搜索雷达车位置!同时也探测到了雷达车与发射车之间交换信息的通讯联络情况!这可比美军披露的信息还详细太多了。

也就是说,就连以上的“单车作战”都不必假设。而亲俄武装又仍然在接着撒谎——还被“母国”俄罗斯的军队揭穿戳破了。

(2)俄罗斯甚至公布了具体的“肇事者”

我们把MH17航班被击坠地点和“山毛榉”纺锤形的最大可用发射区域,投影到网络上综合多方信息报告绘制的双方控制区域及作战地图上。我们发现,基本上都位于亲俄武装的控制区,亲俄武装的最大嫌疑这下落定没跑了。

俄罗斯军方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他们说他们也绘制了可以击落马航客机的范围。——但为啥不公布呢?一公布不就是真相大白了么?

而且,他们甚至明白无误的指出,此次发射“山毛榉”的导弹连,是部署在顿涅茨克北部8公里处或者顿涅茨克东部25公里居民点的连队。这里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部署,翻译为“驻扎”、“驻地”更准确一些,因为从那两个地方发射导弹,打不到这边。“山毛榉”导弹发射车本来也是野战、机动的防空系统。

而且即使这两个地方,也是处于亲俄武装的控制区。实际上,俄罗斯军方的这方消息,就是变相承认了他们探测到、计算到、先前就已掌握的“肇事者”!

俄罗斯军方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指的就是前乌克兰政府军空军的第156防空炮兵团,其下属的2个原先驻扎在顿涅茨克周边的导弹连干的(俄军对乌克兰军队部署状况的情报掌握那显然没得说)。

而且根据这一距离提示,笔者在“谷歌地球”上找到了位于顿涅茨克机场再往北的其中一个“北部8公里处”这个导弹连的疑似驻地及其训练场。“东部25公里”的那一个连队驻地暂时没有找到,但根据描述应该是驻扎在马凯耶夫卡一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找。

既然俄罗斯军方如此坦诚,那么我们就来进一步谈谈这两个“肇事者”的属性吧。

俄军在声明里用的是“乌克兰军队”“乌克兰防空导弹连队”这一称谓,但是,大家都知道,156团的驻扎区域早就是分裂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地盘,原先驻扎在这里的乌克兰军队不是被赶跑或者被消灭,就是主动投诚转向了“起义民兵”武装组织。

156团全部或者部分投向亲俄武装,这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事实,而在亲俄武装的控制区从容发射这种复杂而毫无自卫能力的地空导弹系统的,显然也只能是“自己人”。

是,无论乌克兰政府军还是“自卫民兵武装”,或者说是“前乌克兰政府军”,他们都是“乌克兰军队”,正如解放军和“国军”都是“中国军队”一样。俄军在这里玩了一下文字游戏,顺便搅一搅混水,但实际上还是跟自己留够了台阶。

也就是说,投向亲俄武装的“前”(请注意这个关键字)乌克兰政府军的156团的2个连,在前一天的设伏地点欲再获战果的时候,【误击】了马航MH17航班,但他们显然不是故意的,他们也不想这样。

这应当就是事实的真相(可能性超过90%)。而这也为俄罗斯军方羞羞答答的声明所变相承认、佐证。

第四、乌克兰政府军甚至俄罗斯军队击落的可能性存不存在?

事件发生后,有很多人用“简单的推理逻辑”来说——谁在这个事件中获益最大,就肯定是谁策划实施的,这一点没跑。不过,这些人忘了一个事,这个世界上的犯罪、事故,除了“故意”还有“过失”啊。愚蠢的“过失”、“失误”常常就是不利于己方的,这一点都不知道,玩什么“推理逻辑”呢?

当然,与乌东武装分子事后不断地抛出各种谎言掩饰,然后又不断被戳穿相比,乌克兰政府军事后也发布了许多有疑问的“证明材料”(对这些材料笔者一个也没采纳),自然反而引发很多人的怀疑。有人认为,乌克兰政府利用国际平民死难搞政治的嘴脸太明显了,他们制造事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乌克兰政府军究竟有没有主动、故意或者是过失击落MH17航班的可能性吧。首先,重复确认的事实是MH17一直飞到坠落区上空都是正常飞行的,这一点可以确认,导弹必须在这一区域击中MH17。

(1)S-300从远距离能打得到么?

文章一开篇就详细论证了、美俄也都证实了是“山毛榉”所为。但是有没有一点点的可能性,是S-300打的呢?

经查证,乌克兰的S-300都是早期型号,最大有效射程90公里,而且看了前面对地空导弹实战性能的介绍,大家都知道在尾追射击时的射程还要远小于此。

而乌克兰亲俄武装的控制区面积不小,从政府军控制的西部和北部要打到这里,距离都超过90公里,S-300够不着。

那么,有的熟悉军事的人会提出,乌克兰还有一种射程更远的老式导弹S-200,这种“巨型”防空导弹最大理论射程从250千米直至400千米,是迄今为止射程射高最大的地空导弹。

而且,2001年乌克兰政府军在黑海演习时误击俄罗斯客机就是这种导弹,导弹阵地距击落地点高达374公里,这也创下有史以来防空导弹击中目标的最远纪录。

这种导弹以这样的强悍能力,理论上是有可能办得到的,而且波音777被这种战斗部重达220公斤的重型导弹击中很可能直接空中解体,但是,乌克兰最后一个S-200导弹团已经于去年10月30日退役撤编,早已老旧、而且基本上是固定阵地发射的S-200导弹已经不太可能还具备作战能力。

而且最关键的是,现在美俄发布的监控记录都不支持S-300或S-200所为的观点,除非美俄都串通好了一齐撒谎。

(2)乌克兰“山毛榉”混入战区前沿伏击?

必须要说,这种可能性理论上是存在的。有的人会注意到,顿涅茨克州南部,为何在与俄罗斯“母国”的边境地区被切断了?反而似乎是乌克兰政府军的控制区?

而且最关键的是,导弹的理论发射区域,那个迎头射击的“尖角”在地图上有一点点确实是进入了乌克兰政府军的理论控制区。那么乌政府军完全有可能在这里部署“山毛榉”拦截MH17航班啊?乌克兰政府的嫌疑也坐实了?

是的,这一块区域理论上算是政府军的控制区。从7月上旬,乌克兰政府军从西面发动三路强大的进攻,试图全面围剿东部武装力量。其中在南路,24旅、72旅、79旅等部队试图做出大迂回态势,完全切断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武装力量的与俄罗斯可能的后方支援通道,即所谓“关门打狗”。

但从11日也就是中旬开始,亲俄武装开始全力反攻,战至16日,夺回了政府军这一通道上的关键点马里诺夫卡。自此,亲俄武装切断了南翼欲图由此大迂回的乌克兰政府军的东西联系。

也就是说,本来想包围亲俄武装的政府军穿插兵力反而被“反包围”了,目前此处仍在激战中。其中16日,在这一区域被击落的政府军苏-25就是来支援作战的,结果战机被击中飞行员跳伞,后为己方被包围的地面部队所救。

从这个态势上看,只要懂一点军事,理解什么叫穿插迂回、纵深突击,就难以想象在11日之前,乌政府军担负穿插重任的部队会没事带上“山毛榉”导弹车这一集团军级的防空装备随军突击、运动。

因为亲俄武装只有1架苏-25,即使来袭也必须低空突击,其他轻型防空导弹也能应对,带上“山毛榉”反而是累赘。而在11日之后特别是16日之后,这一通道又陷入激战随后被切断。

也就是说,乌政府的“山毛榉”导弹车,也包括更夸张的S-300国土防空级远程导弹车要出现在那片特定的激战战区最前沿,11日之前缺乏动机和谋划,11日之后即使谋划部署,又丧失了条件。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实在太低了。既然乌克兰即使故意想做到的条件都没有,那么无意失误击落的可能性就更没有了。

(3)会不会是俄罗斯干的?

如果是俄罗斯干的,那基本上可以判定是故意所为,那么它的动机是什么?给己方抹黑没事找事么?

而且,美方的监控记录显示是“山毛榉”所为,俄罗斯即使使用己方1998年改进的“山毛榉”M2型(北约编号SA-17“灰熊”),射程也只有50公里,部署在边境地区是可以勉强打得到,但也只有如此方可行。但还是那句话——要把导弹从这里打出去,动机是什么?

因此,俄罗斯故意所为的可能性完全没有,无意所为的可能性也太低太低,因为俄罗斯还完全没有真正介入到边界对面的乌克兰内战当中去。

另外,客观公正的说,从战况和战局来看,俄罗斯对乌克兰东部两州分裂政权和武装的支援还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并没有直接的军事介入,这一点必须要承认。

乌亲俄武装有自己获取装备和技术人员的途径,主要是投诚的前乌克兰政府军部队。例如这次击落MH17的,应该就是前政府军的156团,而确实不是像乌克兰政府所指责的那样。

这武器确实不是俄罗斯提供的,也不是俄罗斯军人、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俄罗斯籍的“志愿军”操作的。如果俄军真的直接介入,乌克兰内战不可能仅仅打成现在这样。

因此笔者认为,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一样,在这个事件上没有直接责任。

第五、乌克兰政府诱使亲俄武装误击?

目前网上有一种说法,乌克兰派出2架战机“伴飞”了马航MH17三分钟,随后飞离,这误使亲俄武装的防空部队认为那是一架政府军运输机,将其击落,是乌克兰当局诱导制造了这一事端。

这一说法源自一名自称是在基辅国际机场担任调度的西班牙人,他在推特上发文声称的,不过后来他的账号就注销了。对这一说法我们也有不少疑问:

1、为什么一个西班牙专业技术人才要跑到乌克兰这么一个欧洲非欧盟穷国当调度?虽然航空通用管制语言是英语,但他的俄语或乌克兰语能达到与同事做正常交流的水准?

2、机场调度指挥的是跑道、滑行道、进近、起降这些机场上和机场周边的空域事宜,姑且我们认为他是基辅空管区的调度,但这样能掌控和了解的也仅是基辅空管区的情形,基辅离顿涅茨克有600公里,那一片分裂武装所在的区域空域,是由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空管区掌控的。

一个空管区对另一个空管区的飞航情报信息,不仅是不掌握细节,甚至是大体情况也不甚了解的,这就是民航调度的现实。从马航MH370的神秘失踪我们大概还记得,吉隆坡空管区和胡志明空管区交接的空挡。

3、因此即使这个人的身份是真的、有功夫注意到的细节情况也是真的(真正的空管是忙碌不已的),他说的也仅仅是他在基辅空管区看到的状况,而不是飞临600公里外分裂武装所在区域时的状况。

4、既然是伴飞3分钟,那按航速计算就是45公里,需知MH17从进入乌克兰领空到被击落航程长达1000公里,历时1个小时,对伴飞5%这种现象是否是有意误导、能否误导,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何况,亲俄武装拥有这样的分辨率精确的远程雷达么?

其实亲俄武装的防空部队并不怎么需要误导,一支技术部队脱离了政府正规军体系,加入激情四射的反政府武装,专业技术还在,但会变得“有组织无纪律”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游击习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常理。

那片区域临近双方地面激战的前沿,何况己方基本没有空中力量,亲俄武装在交战规则、上级战况通报等方面都不会对敌我识别进行严格的要求。

对于这个投向亲俄武装的前政府军的156团来说,前一天傍晚刚刚击落一架政府军苏-25,当天下午想再开战果,结果夹杂着紧张、兴奋、不注意识别,误击了飞临此处的国际航班,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事件的真相。没有目的,没有阴谋,这就是一个误击。

总结

长长的文章分析探讨了毗邻三方各种各样的可能的位置、动机和能力,排除了一切其他可能,排除了一切合理怀疑。至于如果还有人认为是美国卫星发射激光从太空直接击落的,那真是对不住你看到这里花费的功夫和时间。

至于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作为政客抛出的空洞无物、夹杂大量谣言的反击性“十问”,笔者只想说,想用这种方式洗白是没用的,在亲俄武装的地盘被击中、坠毁,而且导弹发射区限定在亲俄武装控制区,那里乌克兰政府军是进不去的,更何况大型武器装备。黑的墨就是黑的,怎么洗也洗不白。

而中国国内的那些不问原委,不管是非,不分青红皂白一味“亲俄”的华人们,对你们连篇累牍的隔空谩骂笔者一笑了之。只是想提醒一下,你们大爆粗口、撒泼打滚、焦躁狂暴的嘴脸,比你们憎恶反对的“美帝”又好到哪去呢?恶语谩骂就是“主持正义”了么?那么这个想要维护的“正义”不但一文不值,只能被大众和历史的滚滚洪流无情抛弃。

最后,再一次对马航MH17机上298位失去生命的各国无辜平民表示深沉的哀悼,这一事件有必要各国际组织参与,进行公正、客观的彻底调查,尽快厘清真相。

而要真正结束发生在乌克兰东部的更大悲剧,只有停止战争、冲突和对抗,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通过对话协商政治解决有关分歧。“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什么好事儿。

 

凤凰新闻客户端评论员唐驳虎

相关专题:马航客机在乌克兰被击落  

[责任编辑:PN044]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