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来源:南方都市报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美)埃德蒙·威尔逊著,刘森尧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2月版,49 .80元。

原标题:《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美)埃德蒙·威尔逊著,刘森尧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2月版,49 .80元。

小时候在村小读书,牛棚改建的教室昏暗窄小,前面挂着一面涂上黑漆的木板,木板上方,整整齐齐的一溜儿大胡子———马恩列斯毛,既威严又瘆人地盯视着全班的孩子。老师从来没跟我们讲过这些人的来历(除了毛),但我们都知道这些人是神。他们也的确占据了神的位置,通常在那个地方,我们贴的是玉皇大帝。

这几位神差不多贯穿了我们受教育的整个历程,我们背他们的语录,读他们的文章,学他们的理论,但就是不清楚他们到底是谁。没有人告诉我们他们的底细,他们作为人的生活差不多被抽空了,变成了一个个抽象的理论教条。我对马恩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之前深厚的友谊,对列宁印象最深的是他曾打碎过姨妈家的花瓶,这让我对他们一下子产生了认同感。

除此之外,我对他们的那些理论依然有隔膜。社会主义是如何在他们天才的头脑中产生的?他们是如何将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的?革命的第一枪是怎么打响的?什么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他们和中国革命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些疑惑,在威尔逊的这本书里都有解答。1935年,年方四十的威尔逊开始写作本书,他曾经历过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并开始对左翼社会主义革命感兴趣。在这本书中,他从历史观念与历史行动的关联入手,一边探寻观念的产生,一边探询观念的传播与实践。他将巴贝夫、米什莱、蒲鲁东、巴枯宁、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罗莎·卢森堡、列宁、托洛茨基等一批怀抱激情与梦想、为人类理想社会寻求观念、开创道路的圣徒、斗士、疯子与导师们重新拉上历史剧的舞台,让他们在书桌前、囚室里、流放地与贫民窟的背景下重新上演了一出观念史的产生与毁灭。

芬兰车站是圣彼得堡涅瓦河北岸的一个铁路总站,1917年4月3日,列宁乘火车抵达此站,此后指挥十月革命。该书名的隐喻自此而来。威尔逊充分发挥了他作为“知识上的纨绔子”(奥登语)的特长,书里充满了狗血的剧情和趣事轶闻,将一个观念史的产生与付诸行动演绎得起伏跌宕。

比如讲到疯狂的巴枯宁也有真情流露的时刻:“他死前不久有一天夜里从医院出来,就顺道去探望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用钢琴为他弹奏贝多芬的音乐,‘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巴枯宁说,‘这个世界迟早会毁灭,只有第九交响曲会留存。’”再比如马克思的死:“他自己从床上爬起来,走进书房,坐到书桌案前。恩格斯走进书房,摸他的脉搏并听一下他的气息,这才发现他已经断气了。”也许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它尚欠严谨的逻辑与深入的智性论述,但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将那些被灌输、被施魅的僵化观念与形象涤荡殆尽,并将那些导师们恢复到正常的人与知识分子的可爱形象。(朵渔)

标签:社会主义革命 教室 全班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