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盛极一时,广州大排档尚能饭否?
2014年07月03日 07:06
来源:信息时报
住在江南大道南的街坊林先生表示,“严格意义的大排档以前在广大路、珠江边、大沙头等都曾存在过,那时候在一个相对宽阔的地方,档主摆上数十张一平方米大小的桌子,每张桌配有四五张沙滩凳,四五个档口摆在路面就成行成市。”林先生表示,此外还有一些大排档档主会租下一个小店铺,白天把桌椅收到店铺内,晚上就会摆出在路边,“只做晚上的生意直到凌晨。”他说道,目前广州的大排档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味道,“我们的下一辈对于广州大排档的定义,就是泛指在路边,装修比较简陋的餐馆,如目前的一些食街,价格较便宜,配套着沙滩凳的餐馆就是他们口
原标题:曾盛极一时,广州大排档尚能饭否?
□专题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张建林 实习生 连荣莹
专题图片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舌尖上的中国2》中曝光的香港露天大排档已濒临绝迹,全港仅剩26家持牌大排档,为了保护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香港不但拨款保护,还为此修改了法例。而在广州,音乐茶座、服装夜市和大排档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大标志,如今音乐茶座已经式微,大排档也在时代的潮流中慢慢淡出“老广”视野。它将何去何从?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
源起
名字从香港传入,“露天好味抵食”
大排档,据说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香港,因为摊档的牌照用大张纸做的,吊在当眼位,所以大家叫他为“大牌档”。后来传入广东,发音一样,不过就写成“大排档”。广州人的概念中,大排档有几个重要特点:露天、好味、抵食。到最辉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条大街十四五家大排档从傍晚6点喧闹到凌晨4点,每家少说有二十几张折叠桌一直摆到路中央,满地小海鲜价廉物美,一桌小酒菜有滋有味。
食在广州,大排档一度是主角。说起大排档的发展,广东觅食专家劳毅波表示,其实大排档在晚清、民国时期就已经在走街过巷了,当时档次较低,商人通过担架、云吞柜等简单的工具满街挑着走。后来经济环境变好,商人采取的工具也有了改善,在改革开放后,市民有了闲钱,商贩们也意识到私人经营问题,于是用担挑、煤炉车、单车等工具,在街头巷尾或榕树下人多的地方摆起了一个个小摊档。
“广州最早的大排档是广卫路一带,后来发展到珠江边天字码头附近,当时的商贩背着竹篓骑着单车在江边卖田螺和牛肉河粉,同时兜售着啤酒汽水等。”现在的不少餐饮店老板也是由当时的大排档做起,直至经营大酒楼。
凋零
污染环境,被引导入室经营
说起历史,也不得不提及大排档的弊病。不少人对大排档又爱又很,喜爱的,皆因它很方便,不管什么时候饿了,走出家门几步远就有得吃,不但价格实惠,而且小炒够火候非常好吃,有时几天没吃大排档,还会想得慌。而对大排档的恨,则是它污染环境、噪音扰民。因为大排档一般都是在晚上出现,路边摆设的比较多,因而会带来交通堵塞的问题,而人流量集中了,人们的欢声笑语,久久都不散去,又影响到附近居民的休息,再加上烧烤炒菜带来的巨大油烟,更会惹来一片的投诉。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因为大排档的卫生太差,且对珠江的污染太过严重,政府就开始进行整顿了。
此后,大排档盛况再不如前。为了加强对饮食档口的管理,城市管理将街边的摊档引导至入室经营,其次广州饮食业亦向中高端发展,大排档似乎不够档次,同时由于街坊的饮食文化变化,观念转变,大家对大排档的卫生、环境都提出了要求。
劳毅波表示,大排档摆在路边,汽车烟尘大,夏天天气炎热,大家都不喜欢汗流浃背的感觉。其实现如今,大家回忆大排档,不但是回忆那份味道,还有那份不掺假,让人放心的品质,“因为当时大排档都是做街坊生意,只有品质过关才能让人放心,再次光顾。”
变化
严格意义的大排档不复存在
何谓大排档?广东觅食专家劳毅波认为,大排档就是在户外相对宽阔的地方,排档两字更指流动性强,今天在这里摆,明天在那里摆的摊档,“所以严格意义来说,自从食肆转为室内经营后,广州的大排档就算凋零了。”目前严格意义上的大排档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很多是白天室内经营,晚上则出外占道经营,并非我们以前正宗的露天大排档,记者采访期间,不少本地街坊和食家如是表示。日前记者走访海珠区江南大道南和宝业路发现,这两条食街的商铺白天都如其他商铺一样在室内经营,只有在晚上才会看到有商铺把桌椅摆到人行道上经营。
住在江南大道南的街坊林先生表示,“严格意义的大排档以前在广大路、珠江边、大沙头等都曾存在过,那时候在一个相对宽阔的地方,档主摆上数十张一平方米大小的桌子,每张桌配有四五张沙滩凳,四五个档口摆在路面就成行成市。”林先生表示,此外还有一些大排档档主会租下一个小店铺,白天把桌椅收到店铺内,晚上就会摆出在路边,“只做晚上的生意直到凌晨。”他说道,目前广州的大排档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味道,“我们的下一辈对于广州大排档的定义,就是泛指在路边,装修比较简陋的餐馆,如目前的一些食街,价格较便宜,配套着沙滩凳的餐馆就是他们口中的大排档了。”
转型
老牌大排档变身大酒楼
说起广州的大排档,不少“老广”都认为是草根味十足的餐饮场所,或许你会说,大排档不管做得有多好,都很难上大场面。其实,广州也有不少传统的大排档慢慢发展成为如今无人不知的知名食府。炳胜就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始建于1996年的炳胜当年属于典型的大排档,以鱼生为主打,开业时的经营面积为96平方米,员工仅20多名,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海鲜大排档。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用心的经营,终于赢得不少顾客的认同,生意日渐火红,目前已开多间分店,变成一家家传户晓的粤菜食府。
记者了解到,炳胜还保持大排档的经营时间,大部分分店均营业至凌晨时分,满足“老广”钟爱消夜的习惯。
除炳胜外,位于人民北路的大可以饭店也曾经是“老广”心中排得上号的大排档,也是早早登堂入室,成为有多家分店的饭店。“以前我在人民北路工作,经常会到大可以吃夜宵,最深印象就是他们的牛心顶,特别好吃,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也升级成为饭店,希望味道没有变化。”老广州李生说道。
现状
路边大排档转战内街
虽说路边大排档日渐息微,但广州老城区内不少大排档已经转战内街。位于陈家祠附近的龙源西街,俨然已经成为大排档一条街。周末时分走过这条内街,各种小炒和烧烤的气味飘逸而来,档口前的位置人头攒动,不少三两好友点上几盘小菜,两瓶啤酒,让人仿佛回到大排档巅峰期的上世纪90年代初。
“13蚊一碟干炒牛河,28蚊一碟酱爆牛心顶,55蚊一碟椒盐赖尿虾,6蚊一支青岛……”相对低廉的价格是这些大排档吸引市民的法宝,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是非周末时间,在晚上8点左右这里多家大排档的上座率都超过6成。除了龙源西街,位于荔湾区的蓬莱正街也逐渐形成大排档一条街的景象,每逢晚上时分,十几二十张折叠桌在路两旁一字排开,满地火锅小炒烧烤价廉物美,三五知己在此处点上一桌小酒菜“食嘢倾计”,过得有滋有味。
29岁小伙恋上62岁老太 称做梦都梦到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中科院院士丁奎岭任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
0条评论2018-10-30 13:11:10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