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世界记忆中的侨乡与他乡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6月,中国侨批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构成本次“申遗”主体的16万件广东侨批,由潮汕侨批、五邑侨批和梅州侨批构成,占中国内地已发现侨批总数的80%以上。而由梅州提交的近2万件“客属”侨批中,1.5万件来自收藏家魏金华。

原标题:世界记忆中的侨乡与他乡

图为魏金华藏品影印件。

魏金华在侨批展览现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

5月13日-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6次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同时《海邦剩馥 世界记忆 广东侨批档案图片展、魏金华先生收藏侨批档案展》在广东省档案馆开展。

恰逢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一周年,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瑞·艾德蒙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萝萨·玛瑞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官员安卓·凯瑞拉和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等专家莅粤对广东侨批档案的保护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10万余件侨批藏于私人藏家手中,作为跨国越洋私人信件,侨批长期分散民间,而纸质文献对收藏环境要求极高,侨批档案的安全保管、抢救任务艰巨。有专家指出,魏金华的捐赠具有示范价值。收藏家魏金华向南方日报记者独家透露,展后他将捐献7000多件客家侨批文物。

●南方日报记者 林旭娜 实习生 余淋

●●系统性展示客属侨批

2013年6月,中国侨批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构成本次“申遗”主体的16万件广东侨批,由潮汕侨批、五邑侨批和梅州侨批构成,占中国内地已发现侨批总数的80%以上。而由梅州提交的近2万件“客属”侨批中,1.5万件来自收藏家魏金华。

20多年前,魏金华开始收藏侨批,并于2009年经当地政府批准成立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免费对外开放。与汕头侨批文物馆和收藏五邑侨批的主要场所——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不同的是,梅州市侨批档案馆是首家由个人单独运作的侨批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共计15500多件/套。

俗话说,有侨才有批。人口500多万的梅州市,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到300多万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梅州地区40%左右的人口曾以依赖侨批为生,梅州侨批起到了海外侨胞赡养留在故乡的父母、妻儿的义务,成为侨眷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侨乡公益事业的主要来源。”梅州市侨联副主席邓锐介绍。

根据侨乡分布特点,运作侨批业务的侨批局相应地分为潮帮、闽帮、客帮、广帮和琼帮。目前琼帮侨批数量极其有限,而可统计客属侨批约在40000件左右,其中一半收藏于汕头。

为弥补起步晚的不足,魏金华利用30多年涉侨收藏的优势,采用‘细化’思维,把侨批文化的研究拓展到更多相关侨批行业方面的实物遗存、资料、文献、凭条、货单、印章、证照等,让侨批研究的视野大大拓宽。

“这正是此次侨批档案展的特色和亮点。”广东省档案馆收集整理部主任钟鸣评价,魏金华的侨批展览呈现出突出的系统性,是客属侨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最系统的一次精彩展示。其中包括百年前一封侨批的封、信、印“喜相逢”;侨批印章中护封印、吉祥印、商号印、书柬印的系统收集;某个家族长达几十年的完整通信。

在806件侨批文物中,记者发现了一封清宣统二年(1910年2月)由梅州华侨林雨春在南洋印尼坤甸中华学堂,通过“广嘉兴”商行,寄带回乡由其岳父大人收阅的侨批信。该侨批盖着“一封书寄万重山”的印章,而封套、信件内容和“一封书寄万重山”原印同时出现在展柜中--历经百年的封、信、印重新聚首,可谓缘分匪浅。钟鸣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是筹展前才发现的惊喜。

魏金华收藏的侨批印章有2000多件,在全国首屈一指,且成体系的套印极多。一家商户内容不同的“套印”超过十只以上的少见,而展出的梅州商户于民国早期使用的“封印”共有22枚,全部为东南亚各国主要城市的外文地名印章,外形不同、字体不同、使用范围广,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是难得一见的大“套印”。

魏金华收藏的杨露义遗存侨批及资料共81件,时间最早的为民国七年(1918年),最后的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前后时间差别28年,生动呈现了侨胞跨国越洋家书亲情接力的动人故事。丰顺的一个家族,在1955年至1985年间,往来了140多封侨批,三代出国,展现了当时时代更迭、变化的大背景。

除了侨批,难得一见的粤东籍移民口供纸、外文侨批、清代华侨照片、手绘地图和华侨、水客等出入境使用的各类证件原件也吸引了专家和观众的注意。

●●侨批档案收藏民间领先

目前,梅州地区收藏的2万封侨批全部在私人藏家手里,汕头侨批文物馆保存的12多万封侨批中,只有3万多封是原件,其余9万封原件均在私人藏家手中。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侨批档案,收藏主要由私人藏家领衔。

而侨批作为跨国越洋私人信件,本来就长期分散民间,加上纸质文献极易损坏。

很多具体案例一再说明了侨批档案保存的不易。梅州松口作为当时客家地区下南洋的第一站,是该地区重要交通、人流、通讯、财务中转站,按理说,松口发现的侨批应该最多。但魏金华重点收藏的华侨文献资料、侨批等,来自松口的反而最少。他的侨批多来自山区,如地势高的梅县,而松口靠近大江,经常有洪涝灾害,侨批很难保存下来。

令人担忧的是,几乎所有的私人藏家,都不具备专业的侨批保护收藏展出条件。魏金华坦言,在20多年的侨批收藏史中,一直无法达到恒温保存这一要求,他采取的是集邮藏家常用的塑料薄膜装藏法。

相对而言,藏于汕头侨批文物馆和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等官方馆所的侨批文物,均具备恒温保存和防水、防虫处理。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王炜中说,“侨批历经百余年得以保存下来,作为纸质文献本身已是奇迹。想到大多数侨批目前尚不能好好保护、研究,随时面临潮湿、霉变、虫蛀等风险,我感到心痛!”

五邑大学副校长、华侨研究专家张国雄此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担忧地指出,目前需要抢救的侨批数量巨大,而政府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还远远不够。

“侨批‘申遗’成功之后,一些对侨批价值认识不足的商业性藏家炒作、倒卖侨批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征集成本和难度大大提高。而1979年侨批业停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侨批的发现几率则逐渐降低。”王炜中和魏金华呼吁,政府应该增加投入,加大侨批征集和保护力度。

●●备受期待的侨批捐赠

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后一个月,广东省档案局局长莫震到梅州调研侨批的收藏情况,第一次参观了魏金华的侨批馆。“莫局长说,魏金华家的保管条件不怎么好,安保条件也令人担心,毕竟侨批档案是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不属于某个人。能不能从大局出发,考虑藏品的捐献问题,当时我说等我征求一下家人的意见,大丈夫承诺了就要做到。”魏金华回忆。

魏金华记得很清楚,2009年,多年研究侨批的王炜中参观完自己的藏品后连连表示不枉此行。海内外众多藏家更多次表示不惜重金购买他的藏品,但都被一一婉拒。

魏金华的儿子说,他这样的80后看待藏品,考虑的是他的价值,而对父亲而言,收藏家的收藏从不属于自己。

“收藏家的选择,通常有两种:一是捐给国家,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这场文化大餐;二是作为财产留给后代。”魏金华说,几经考虑,他选择了前者。

目前,魏金华已做好捐赠计划,捐赠名单也早就交给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做好鉴定。按计划,今年上半年他将捐出6069件侨批文物给梅州市政府,唯一的要求是建立一个专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同时把档案进行扫描,供全民查阅。

这次在广东省档案馆展出的文物大部分也将捐给该馆,加上其他文物,总数达1108多件,以后仅保留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侨批文物,不超过1000件。

“这一捐赠对侨批档案工作有极大的示范价值。”王炜中评价魏金华超越了一般藏家将宝贵的人类记忆遗产当作私人财产把玩的境界,看到了其历史文化价值,并与全社会分享,将使侨批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一位藏家曾经动情地说,把侨批送给侨批文物馆保存,将是侨批最好的归属。

魏金华:

直接捐赠 抛砖引玉

南方日报:按相关规定,有偿征集和寄存在省档案馆都可以使藏品得到更好的保护,而您的多年心血也有相应的回报,而且有许多藏家选择了捐献电子档案的折中方式,您果断捐赠这么多珍贵侨批的原因是什么?

魏金华:我觉得寄存不如捐赠。将藏品捐给有关部门,会比在自己手中起到更大的宣传作用。我希望更多人看到客家文化,看到广东文化。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一次大的捐赠“抛砖引玉”,带动更多人参与捐赠。

南方日报:您80%的收藏力度都与华侨有关,为什么如此用心?连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看了您的展览都赞叹,您竟以一人之力收藏了这么多侨批档案。

魏金华:可以说是责任感起了作用。纸质的收藏品本就难以保存,以前大家对此又不够重视,梅州号称世界客都,华侨之乡,就要靠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历史载体来支撑。作为梅州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来填补这份空白。为此,我90%的收入都投入到收藏中,10%用于家庭开支。

南方日报:在侨批收藏上,是什么促使你将视野扩大到印章、证件、照片、路线图、出洋船期传单、船票、侨批局名片等范围?

魏金华:2009年,我在重新整理分类侨批时,发现了更多可以研究的东西,比如侨批正面都有两个印章,80%的侨批右上角印章是扁长形的,内容为吉祥、如意、平安等吉利话,左下角印章为正方形,内容都是“副封”两字,大小不一。这是为了封签信件,表明非收信人不能拆阅,也成为不同写信者或家族的印记。

策划:孙爱群 郎国华

图片由省档案馆提供

标签:文化 收藏 文物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