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家受重点保护 麦凯恩公寓看不到守卫者
2008年11月05日 10:10外滩画报 】 【打印

麦凯恩夫妇的公寓入口处

奥巴马的家:重点保护对象

在迈阿密见过奥巴马后,第二天记者往西北远上芝加哥。住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他的家。

奥巴马的家位于格林伍德大道5046号。这一带虽然距名校芝加哥大学不远——沿着格林伍德一直往北就到芝大,却属于治安名声不佳的芝加哥南区。

向几位当地人问了路,记者乘坐著名的高架铁路“绿线”,在第51 街站下了车。出站后马上就能感受这里的危险性:外面有三三两两的黑人青年在闲逛、打量行人。

由于胸前挂着相机,记者退回站内。这时又有一位中年的黑人妇女上前问:“你会说英语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她拿出一张标着5美元、貌似食品券的纸条,好像想兜售给记者。“你别去惹人家!”检票处的黑人胖大姐向她喝道。“好好好,你是老板。”那位中年女子讪讪走开。记者向那位好心的大姐打听。她证实说:“这里是不大安全。偷东西、抢劫的都有,还有打枪的呢。你要当心一些。”她告诉记者,在门口坐15 路车,就可以到要找的地址;她以前不知道那里就是奥巴马的家。

15 路车来了, 记者谢过检票大姐上了车, 问司机师傅应该在哪站下。和大多数美国公交车司机一样,这位叫阿历克斯的黑人小伙也很肯帮忙。“那个站现在不能停,我会让你就近下车。”一听说记者从中国远道而来, 找的就是奥巴马的家, 他一直开到离奥家尽量近的地方让记者下车,并介绍说他在奥巴马没有竞选总统时就认识他了,也和他握过手,尽管彼此不很熟悉。

记者下车刚拍了第一张照片,前面警车中就出来一位穿黑色防弹衣的黑人女特工,说:“这儿不能拍照,要拍只能到对面铁栏杆后的指定区域。你去问那辆警车上的警察和特工。我们也不接受采访,要采访得打华盛顿美国特勤局的电话。”她旁边站着一个穿制服的芝加哥当地警察。

记者过了马路,沿着铁栅栏走到另一辆警车附近,一位穿套头衫的壮实特工就微笑着向记者说了几条规矩:不能再往前,不能拍周围的保安措施,特工不接受采访。“至于我们的CPD(芝加哥警察局)同事是否愿意接受采访,你得问他们自己。”说罢他指指旁边穿深色警服的一个警察。对方摇摇头,说:“我也不接受采访。”

奥巴马家是一幢单门独户式红砖楼房,下面被绿树捂得严严实实,只有上面露出一小部分:斜屋顶、老虎窗、两个烟囱和一个碟形卫星天线。这一带的楼房、环境都不错,比刚才的绿线车站强多了。难怪这幢房子能值上百万美元。

奥巴马家门前的东西向马路是海德公园大道东段,路面朝他家一侧的三分之一宽度被水泥路障隔为禁区,竖着“禁止进入”和“限速30 英里”的警告牌;东边朝着的格林伍德路同样如此。路对面有一座圆顶大教堂。

记者见从格林伍德路走出几个行人,便问那位男特工:他们要偷拍不是很容易吗?这位特工休姆回答说:“没错。但我们知道这些人是谁。况且一旦被发现,他们就会丧失从这里路过的权利。”

记者拍了几张照片,见天色渐暗,没什么可拍,就掏出小本子记下观察到的东西:5 辆警车和若干辆无标志的特勤汽车,分布在记者能看到的西、南、东三个方向;警员和特工至少有10 人;路口三个人闲着无聊,正在那里说笑。

“对不起,您在干什么?”走过来一位特工。记者解释说,既然一些角度不让拍照,我就随便记点东西,还给他瞄了一眼笔记本。“哦。我们这里也是不能画防卫部署示意图的。”美国警察和特工都比较文明,不会强行要求看你拍的照片和记录的文字。尽管作为外国人,记者不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

“不好意思,你得走了。”过了不久,特工休姆过来催促,“我们的规定是车辆和行人在这里不得停留。给你的时间已经比给其他媒体的多了5 分钟。”

在等15 路车回火车站时,记者碰到同站候车的一个白人女孩。她名叫葆拉,来自圣路易斯,是芝大英文和音乐系学生,几个月前刚在这里租了套宿舍。“我是搬过来后才知道奥巴马住这儿的。”她说,“除了车站改了地点外,其他倒是没有什么不方便。当奥巴马的邻居可能算是一项优点吧。”她笑着说。

不过,和很多菲尼克斯市民都说不一定会投票给麦凯恩一样,葆拉也说她尚未决定投谁的票。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当地很少有人知道住在同城的总统候选人的住址。他们似乎缺少好奇心,也不会因某人是同乡就支持他们,或以他们为荣。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郭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