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酒30年之家春秋
"茅台是王侯,黔酒是贵族。"在中国著名营销实战专家,清华、北大特聘教授陈绍珊眼里,黔酒如此珍贵。
说罢王侯道贵族。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酒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季克良摘掉眼镜,靠在沙发上,一边思索一边回忆贵州酒史。激动处,话语慢而铿锵,如敲击的鼓点,手指舞动处,颇有指点江山之势。时光,顺着记忆,慢慢爬上他曲纹蔓延的手指。
"首先,是贵州酒业的鼎盛阶段,时间在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坊间流传一句话,至今依然为很多人称道:"云南烟、四川酒,贵州有烟又有酒!"
翻开上世纪80年代的贵州名牌产品资料,可以清楚看到登记在册的"贵州名酒"(包括贵州名酒、国家名酒等)有48个。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贵州上规模的酒厂超过百家,几乎每个县都有酒厂。出现过"鸭溪"、"贵阳大曲"、"湄窖"、"匀酒"等"贵州八大名酒"。
1983年,季克良成为茅台酒厂厂长。第二年,茅台酒蝉联国家最高质量奖--金质奖。1985年,季克良主动辞去厂长职务,只做工程师。
夫人对他的评价是:"我觉得他搞行政职务,对他个人对国家都是损失,确实是这样,直到现在我都这样认为。"
"是这样吗?"
"我也这样想。我更适合做技术人员。因为我比较呆板,不灵活。"季克良摊开双手坦然道。
1998年,对于茅台来说,可谓"转折之年"。
对于季克良来说,亦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过去我们只要有开票的、收钱的、发货的就行,不需要跑市场。那时茅台酒厂车水马龙,排队的人多得不得了。但到1997和1998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门可罗雀。没有人来了。"季克良回忆道。
5月,季克良被任命为公司党委书记。此时他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各种压力也集于一身。
7月,茅台酒的销售额只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3。
这个时期,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和山西假酒案,中国白酒销售进入了萧条时期。
与此同时,整个贵州酒业亦是光景凄凉。曾经那些"黔酒老牌劲旅",已经从顶峰时期的48家酒厂组成的"名酒群"衰落到后来的13家。及至现在,又有9家不见踪迹。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贵州省酿酒协会副秘书长黄平对贵州八大名酒的"悲剧"感慨颇多,"贵州名酒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主要原因是部分酿酒人照搬照抄,失掉本色和自身特点,盲目扩大生产,酒质难以保证;不能把握市场消费导向;资金链条断裂导致'熄火'等原因。"
季克良意识到,救茅台酒只有一条路,就是改变观念和营运方式。他在中层干部中挑选人员,组成销售队伍,派他们出外了解市场情况,找新客户。他说,茅台必须要有自己的营销队伍,才能把握市场脉搏,改变命运!
最后5个月,公司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
1999年底,茅台酒厂联合其它八家企业创立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茅台酒厂踏上了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集团化运营的道路。季克良被选举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贵州茅台"股票顺利上市。茅台集团先后整合集团所属的习酒公司、茅台技术开发公司、茅台保健酒公司的资源优势,开发了具有"黔派浓香"品位风格的浓香白酒系列产品体系,进军口味大众化的浓香市场和保健酒市场,开创了"浓酱并举"的新格局。此后,再加上茅台啤酒公司、昌黎茅台葡萄酒公司的多品种、多产品开发,使茅台的产品结构形成高、中、低档配套系列产品体系,实现了从传统"产品链"转向新型"品牌链"的理性延伸。1999年到2001年3年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人均创利税及销售收入利税率均居行业榜首,被经济学界称为"茅台现象"。
"您在茅台的45年,最刻骨铭心的是什么?"
"梦圆万吨。"
时间推回到1958年的一天。毛主席询问起茅台酒的年产量,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兼省长周林回答说627吨。毛泽东说:"搞它1万吨又何妨!"他又补充道:"但是要保证质量啊!"
1万吨,从共和国领袖的嘱托到万吨梦圆,中间历时45年。而季克良在茅台的生活也有45年了。
2003年11月的一天晚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是一个属于茅台的日子,数千茅台人一起庆祝茅台酒产量跃过万吨。
平静之后,季克良用遒劲的笔墨写了6个大字挂于办公室--"发展是硬道理"。
这个时候,贵州酒业的第3个时代来临。
2002年3月,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成立。33家酒厂和8家科研机构组成了第一届会员单位。8月,贵州酒业迎来"遵义国际名酒节"。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贵州酒"多年混战的局面结束。贵州酒业自此以军团姿态亮相。
2004年8月,有着"酒中美人"之称的"贵州鸭溪",推出"广兴祥"酒。几乎同时,开创中国白酒低度革命时代的"贵州醇",率先开发低度白酒和以营销见长(第一支以"现金促销"、第一支请名人做广告)的"贵州青酒",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贵州酒品牌等都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势头。连同"贵州醇"、"酒中酒"、"乡巴佬酒"、"小酒保"等一起,构筑成整个贵州酒军团,表现出"团结、兴旺、发达"的气氛。
2004年,仁怀市正式从"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手中接过"中国酒都"的认证。这对于整个贵州酒业来说,是荣誉、动力,又是契机、希望。
截至2007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达到92.4亿余元,为1978年706.18万元的1212.9倍,实现利润46.02亿元,相当于1978年6.5万元的70000多倍。2008年,茅台酒年产有望增长到2万多吨,相当于1978年产量的15.79倍,并可望提前实现"百亿集团"发展目标,标志着茅台已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期。
茅台的发展,亦是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玲玉 刘开津
编辑:
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