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李秀华一家都不相信女儿李树芬是自己跳下去的。
女儿是晚饭后和哥哥告别的。那时候,这个女孩还活泼得跟平常一样。那个叫走她的学生叫王娇,是女儿的同学加好朋友。晚上11点多的时候,王娇给她哥打来电话说,李树芬今晚不回去了,就住她家。
这并不是少女第一次未归,李树芬的哥哥也没有反对。他跟妹妹通话的时候,平常得像此前任何一个夜晚。
李树芬的尸体是好心人们打捞上来的,少女圆睁着的双目,让任何一个看到的人内心都充满了不安。
在农村人的意识里,这是一个不祥的兆头。
没有人相信李树芬是自己跳下去的,而且现场不止王娇一个人,还有两个陌生的少年。
这两个少年不是学生,身上散发着社会青年的散漫气息。这两个人一个名叫陈光权,21岁,目前在瓮安县纸厂打工;另一个叫刘言超,18岁,同样在瓮安县纸厂打工。这些另类的人在老实的李秀华看来,无疑就是决定女儿生死的坏人,强奸的念头开始在他脑子里盘旋不去。
而警察的不作为,成了这种不安情绪的催化剂。哥哥李树勇最先报了案,这位少年称,闻讯赶来的警察拿着手电筒在河面上扫了两圈就放弃了努力。“他们借口,夜太黑,明天再说”。尸体被救起的时候,已经天色泛白,父亲李秀华来到派出所,希望警察去下现场。得到的答复还是“白天再说”。
到了天亮,不安的情绪开始萌发,县城里爱凑热闹的人们都来到了河边。少女之死,对于这些并不忙碌的围观者充满着戏剧性的诱惑和各种的猜测。事件中,有看上去纯情的少女,有看上去不良的青年,简单的溺水背后,与其说是对于真相的追究,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民心的投票。
任何一个带着感情来到这里的人都把同情献给了少女,死得太蹊跷了,许多人得到一个的推论——少女的溺水和那两个陌生的青年有关。李树芬的尸体放在岸上,人们希望得到一个说法。
根据贵州省政府后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通报,陈光权是李树芬的男朋友,刘言超则是陈光权的朋友。4人晚饭后步行到西门河边大堰桥处,李树芬在和刘言超闲谈时突然说:“跳河死了算了,如果死不成就好好活下去。”约10分钟后,李树芬跳入河中。
而在6月22日官方结论没有得出时,宁静的西门河成了这个县城的中心。四里八乡的人正在朝这里赶来,有些人充满好奇,有些人带着目的。
六
一个胖子现身河边,引起了那里第一波躁动。
这个人叫袁树国,瓮安永河镇人,是个民间颇富声望的和事佬。这些年,当地纠纷不断,矿权冲突、移民安置,样样都让当地政府头疼不已。矛盾化解不了的时候,村民们礼失求诸野,于是就出现了袁树国这样的人。他们在当地有威望,懂法律,擅言辞,有手腕。
这正是李秀华需要的,他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法律一窍不通,更没有和公安、政府打过交道。
在当地,后者无疑是一门学问。
今年3月,永河镇一家煤矿发生矿难,死了一个村民。当地族亲纠集了两百多人,劫持了矿主要讨个说法,政府出面调停也是束手无策。
这时候,袁树国出马了。按照当地习惯,开矿死个村民,最高的补偿不过15万。袁树国一度协调,最终赔偿的结果竟然是25万,而且双方都满意。
袁树国的名头自此叫响,因为村民们觉得,政府协调不了的事,这个人可以办好。
熟悉袁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起先靠修烟囱为生,默默无闻,如今尝到了消解民间矛盾的甜头,摇身一变,成了官民冲突的解铃人。
李秀华期望通过这个人,最起码可以多得到些钱。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寻求女儿死亡真相的努力。
在家属的要求下,22日晚进行了第一次尸检,得到的结论是“溺水”。
所有仰着脖子拭目以待的局内人和看热闹的局外人,都对这个结果不免失望。自此,李秀华一家开始矛盾地尝试两条解决问题的路子。
一方面,李秀华带着疑问不断向自治州政府和省政府上访;另一面,李秀华的妻子则在县城里不断和政府讨价还价。
李秀华无法确定事件最终的走向,于是他选择都不放弃。对于他,这也许是最实用的办法,而却将整个事件,愈发推向了不可预知的未来。
6月23日,袁树国代表李秀华一家出面去和公安交涉。他提出的要求是,公布嫌疑人的口供,把结论让周边群众的检验一下,进行第二次尸检。
这次交涉,按照袁树国的想法,一切都将逐步走向和解。而让他意外的是,在提到经济补偿的时候,还不待他开口,一个家属里的年轻人就抢着说,“我们要50万,让他们三家出。”
七
50万的消息传到西门河,人群密集的河边于是炸开了锅。每个看热闹的人都以为这笔钱即将兑现,传言插着翅膀诱惑着那些对钞票充满幻想的人。
参与搭救李树芬尸体的好心人,开始试探地向家属要5000元。
人们似乎愿意相信,50万,正离李秀华一家越来越近。
袁树国被这种不可理喻的乐观精神抛弃了,李秀华一家很快就不再来找他了。而他心里最清楚,在当地,此类民事赔偿从来都没有过三万的。事情发展至今,他一个和事佬已经无能为力。
于是那两天,另一批热心人开始活跃起来。比如谢新发,他是个开磷矿的老板,据称是李树芬的干爹,但和李秀华一家的关系并不算近,平时鲜有走动。
这一次,在李淑芬死亡当天,他就出钱找来冰棺,收敛了尸体。很少有人知道谢新发的其他背景,2007年他因为带着村民集体冲击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在全县出名。这次事件成为当年轰动贵州最为著名的群体事件之一。
自此,河边已经不仅仅是个看热闹的案发点,而是一个失意者的阵营,县城里真正的市民广场。这些年瓮安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小河边,在那两天,得以万花筒式的呈现。
那些矿权纠纷中吃亏的乡民、那些移民拆迁中失意的流离者、那些为治安忧心忡忡的市民,再就是那些狂热的年轻人。他们在河边找到了共鸣。
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是,那两天,河边自发出现了募捐箱,往里面投入的票子从百元到毛票。
李秀华就是拿着这些陌生的钱,走向上访之路。按照乡下的说法,这叫本命年里犯斗牛,走的是险招。
作者:
钱真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