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中华战斧”巡航导弹事件真相/组图
2006年09月15日 18:44

被部分媒体误读为“中华战斧”巡航导弹的“天箭-1”无人机

还“天箭—1”本来面目

一些媒体认为“天箭—1”是“中国战斧”,主要理由是两者在外型上很相似,比如弹身中部的两个水平翼就基本和“战斧”式巡航导弹是一样的,都是卵圆形头锥、圆柱形弹体。军事专家指出,这个理由表面上看是有一定迷惑性的,因为无人机与巡航导弹原本就是一家,从技术层面而言,无人机技术是巡航导弹技术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图—121无人机就可以打击4000公里以外的战略目标,这被视为现代巡航导弹的先驱。两者在飞行控制、地形识别、卫星导航等技术上都能互相通用。比如以色列在20世纪70年代就从美国引进用作靶机的“鹌鹑”式无人机,通过剖析其结构后掌握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代立拉”(Delila)—GL式巡航导弹。在美国国防部最新版无人机路线图——《无人飞行器系统路线图2005—2030》的绪论部分反映和描述了美国对无人机的最新认识,其中叙述了常被混淆的巡航导弹和无人飞行器之间的关键区别:第一,无人飞行器在飞行完毕后可回收,而巡航导弹则不能;第二,无人飞行器所载的弹药不需要定制并综合到机身中,而巡航导弹的战斗部则必须如此。

“天箭—1”配备有一套特别研制的气囊减震伞降回收系统,该系统装在导弹背部的专门伞舱内,并配有抛伞装置,由于其重量轻,故只需一具大伞即可回收重复使用。可见其与作为一次性消耗品的巡航导弹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反巡航导弹需求

据《兵工科技》介绍,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得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一夜成名。目前随着各种巡航导弹的不断研制成功,其在全球扩散范围也越来越大,如今已有80多个国家拥有巡航导弹,至少18个国家在生产它。这一扩散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巡航导弹逐渐成为当今最大的常规火力威胁,因为它很难防御:低空掠地飞行,目标特征小,难于被探测和拦截。于是,反巡航导弹技术又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门话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新三打三防”战术,其中一项核心任务就是拦截巡航导弹。

从美国近年来多场战争中展示的攻击模式来看,中高空来袭的隐身飞机雷达反射面积小于0.1平方米,低空来袭的巡航导弹雷达反射面积约0.1—1平方米,这类目标的共同特点是飞行速度快,在0.4—0.9马赫之间,雷达反射面积较以往对目标的设定要低数倍到数十倍,飞行弹道平稳。按照传统的对抗空中威胁方式,主要是以高炮部队、地空导弹部队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演习后,这类部队装备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有效地对抗上述目标的,但最为迫切的问题是我军缺乏合适的对抗性仿真训练手段,脱离实战。

早期中国地面防空部队的训练手段比较单一,高炮部队的打靶主要以气球靶、拖靶和伞靶为主,气球靶速度低,基本属于固定靶。伞靶也类似于气球靶,属于中高空靶,速度低,雷达信号和光学特征明显,便于跟踪。拖靶使用较少,由飞机拖拽靶标的方式训练,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使用费用高的问题,较少用于日常训练,拖靶也属于中高空靶,速度较快。20世纪80年代后期,航模作为靶机进行训练在部分部队展开,航模基本是低空目标,较为灵活,雷达信号和光学特征小,具有一定的隐身飞机和巡航导弹的特征,不过航模大多是螺旋桨的,速度低,遥控距离有限,训练手段不够灵活。而要想真实地再现巡航导弹的攻击环境,为拦截巡航导弹的研究提供帮助,非巡航导弹靶弹莫属。



   编辑: zhouhe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