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网瘾”一说
戒网中心往何处去

121

2009.11.06

 
 

前天,卫生部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至此,关于“网瘾”的种种稀奇古怪的定义可以告一段落了,“网瘾治疗专家”声称的“卫生部将对网瘾做出定义”的期望也就此落空。
   问题是:戒网中心会就此销声匿迹吗?

 
 

加入收藏 rss订阅 进入评论首页

卫生部文件涉及到"网瘾"部分的内容

卫生部文件一发,之前关于“网瘾”标准的纷扰争论立即消失了——网瘾,从来没有存在过…

否定了"网瘾"的说法

卫生部近日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近期,我国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给予很高关注。讨论认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这个文件可能会让很多以网瘾治疗为业的机构、专家失望,他们治疗“网瘾”的合法性没有了…[详细]

 

提出新概念:网络使用不当

但同时,卫生部提出了新的概念:网络使用不当。其中有两种表现:
     1、一部分上网者受不适当使用网络的干扰,出现网络使用失调。表现为:可以基本完成在校学习,能与家人、同学、师长等保持基本正常的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有时会因为无法克制住上网的冲动而影响了其它重要事情。
     2、极少数上网者沉迷于网络,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实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恶化,与周围人交往困难、不合群。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需要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判断。 [详细]

 

网络使用不当的干预原则

为此,卫生部还提出了对网络使用不当进行的干预原则:
     (一)提倡采用综合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开展规范的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实施干预的人员应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人员。
     (二)干预目标是矫正被干预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健康使用网络,改善其社会功能,而非中断或终止其上网行为。
     (三)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如封闭、关锁式干预),严禁体罚。
     (四)对网络使用不当者中伴发明显焦虑、抑郁、强迫等精神症状的个体,应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并依照有关临床诊疗规范进行治疗。治疗使用精神科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禁止损毁性外科手术。[详细]

 

相关自由谈

治疗网瘾,应该电击父母

当卫生部出面叫停,山东杨永信教授非人道的“电击治疗网瘾”疗法,终于在官方层面被制止。但事情远未因此终结。为什么会有家长趋之若鹜,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么残酷的环境下“治疗”?“每个网瘾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个专题,我们希望告诉你,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钥匙,永远只有耐心。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自己孩子送去“网瘾中心”,那么,应该被电击的是家长,不是孩子…[详细]

社交网是“心理毒品”吗?

虽然早已习惯于屡屡收到加入开心网之类网站的邀请,且身边很多人都对于玩“开心农场”乐此不疲,但是当看到小玩家因不满央视报道“‘儿童版开心网’向孩子收费而且游戏容易上瘾令家长‘忧心忡忡’”,而到百度“朝闻天下吧”疯狂爆吧的相关新闻,小编还是不免震惊。互联网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捆绑在互联网上而迷失了自己,这,值得深思… [详细]

戒网中心现状:利益巨大门派众多

治疗网瘾的机构来自各个领域,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但他们并不是为了“治疗网瘾”而存在的,而是冲着利益而来…

这是个巨大的产业

据了解,在我国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项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2005年初,一些网瘾学校的学费便达到了6000元/月;到2008年,行情涨到了10000元,通行的疗程是三个月。[详细]

 

有形形色色的人参与

参与这个行业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杨国栋的宁波戒毒研究中心此前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吸食鸦片、可卡因的瘾君子。杨永信、陶然以前则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帮助。江西的徐向阳工作室从事的是对于一些早恋的、喜欢武侠小说等问题少年的教育。2005年之后,加入了网瘾治疗的队伍…[详细]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

一些人迷恋暴力。以惩戒为主要方式的“一把戒尺”派出现在江西,主办者宣称用戒尺调教网瘾患者。这其中最有名的是杨永信,他用已经淘汰的电休克治疗仪对网瘾少年进行电击;一些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钥匙,他们组织有网瘾的孩子去大自然中进行心灵洗涤,企图达到为孩子戒除网瘾的目的;有些人让少年们通过远距离徒步跋涉至贫困地区,找回同伴,宣泄体力,说出心理话或者积怨,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详细]

 

西方怎么看这个问题?

荷兰的失败

荷兰人史密斯与琼斯在阿姆斯特丹开办了欧洲首家(到目前为止,也是欧洲惟一一家)网瘾诊治所。新西兰人白川(TrentBax),已经研究了网瘾两年时间的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据他介绍,2006年,荷兰人宣布,他们过去两年里的诊疗失败了。“荷兰人在黑暗里摸索了两年,他们尝试按照精神疾病来诊疗。”白川说,“但两年后他们发现网瘾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网瘾:外国人的恶搞成了中国人的至宝

跟大多医学术语一样,“网瘾”是一个舶来品。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玩笑。1995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恶搞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 -IV)》,模仿它对于赌博成瘾症的描述,编造了“网络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这个词。没想到歪打正着,这个词受到同行的喜爱,很快在媒体上流行起来,而且没有讽刺的含义。这在美国医学界引发了一场争论…

卫生部文件"指导"不了戒网中心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谁是那些戒网中心的管理者?就目前来看,卫生部显然不是,因而卫生部的这个文件,显然也不能限制戒网中心的继续发展…

卫生部管不了戒网中心

青岛一家戒网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成立一家戒网中心“只要工商部门的证件就行了,至于怎么做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因为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他们来说“卫生部的文件对我们只是辅助的”根本管不了他们。而且那也不是一个法律文件。[详细]

 

也没有明确的部门管理

从治疗机构的角度说,由于戒除网瘾涉及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多个专业领域,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标准,在实际的诊断中,治疗师“各说各话”,因此这些“戒网瘾机构”既不是医疗机构,也不是教育机构,好像谁也管不了他们…[详细]

 

仍大量父母寄望于戒网中心

没有任何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这样,对孩子的成功怀着强烈的期待。很多让中国父母担心的问题少年,在美欧父母眼里,根本不是问题。只要父母对孩子这种强烈的期待依然存在,只要这些父母仍然认为孩子上网过多需要进行治疗,无论“网瘾”的概念存不存在,他们都会求助于这些戒网中心,这个市场也不会因此而消失…[详细]

 

调查

1.你认为卫生部的这个文件能够规范戒网市场吗?
不能
不知道
2.你认为哪个部门应该是戒网市场的管理者?
卫生部
教育部
工商行政管理局
不知道
3.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年龄  
 
   

我们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卫生部的一纸文件,并不能阻止戒网中心继续存在下去,顶多能让它们换一个名称,换一种说辞。也许我们唯一的收获只是从此不用再去听那些关于“网瘾”的种种荒唐定义,这个世界清静了……

   
 

凤凰网资讯中心 | 编辑:彭远文 张恒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自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