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着急反对李光耀

120

2009.11.05

 
 

作为华人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竟然在华盛顿发表了呼吁美国制衡中国演讲(原文)。其言论引发中国网民的强烈反应。这让中国网民耿耿于怀:我们把他们当华人,他们却不把中国人当自己人。
   一直以来,我们以礼仪之邦之心揣测周边国家,以和平崛起之言安抚周边国家。但我们想的未必是他们想的,从李光耀的言论我们看到的是东南亚国家对一个不确定性力量的怀疑与恐惧。

 
 

加入收藏 rss订阅 进入评论首页

李光耀说出了新加坡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心理

李光耀的言论,其实代表了东南亚国家的共同想法:对正在崛起的中国的不信任,对因中国崛起导致的这一地区失衡产生的恐慌。没有这种提醒,我们就不知道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想法跟新加坡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没有像李光耀那样直白地说出来…

说出了东南亚国家的担心——地区政治力量失衡

任何一个小国在这个地区都希望这里是一个平衡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国家在这儿唯我独大的状态。而且从地区结构来说,这是一个地区结构必须多元化的时代,东南亚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化的结构,任何一个国家想在这里谋求垄断的地位,是不太现实的。[详细]

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将造成东南亚的失衡。这个失衡的状态就是说在未来二三十年里面,他们没有办法依赖日本跟印度的壮大,来对中国加以平衡。[详细]

 

说出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不很信任的心理

东盟国家对于中国以及日本、韩国的信任感程度并不高。而其中,又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信程度最低。其原因就在于,目前东亚政治力量变化的诱因在于日本,但根本原因却是中国国力的迅速增强。[详细]

在这过程中,重要的是各国如何调整自己的国家战略,尤其是中国。中国是此次东亚政治力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国的战略取向和决策取向,势必都将引起其它国家的连锁政治效应。 [详细]

 

说出了小国新加坡的自身战略利益考虑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它地处比它大得多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间,必须要找到一个大国作为它的战略依托。因此,新加坡在传统上就很重视与美国的关系,迫切希望同美国建立某种关系。这是新加坡为了自身战略利益考虑的。[详细]

他是理性的,站他那个角度来讲,他认为平衡是最重要;第二他是很现实的,他认为从什么角度来讲,对这个地区、对新加坡最有利,那就应该去主张这个。[详细]

 

独家视频

正在加载中...
  • 李光耀:美国应被纳入东亚共同体制衡中国
  • 石齐平:李光耀很务实 力求地区生态平衡
  • 王少普:李光耀制衡中国论是缺乏互信表现
  • 吕宁思:李光耀是白宫的亚洲学导师
  • 石齐平:李光耀为何建言美国制衡中国
  • 王少普:李光耀制衡中国言论有三方面原因
  • 李光耀:中西价值观有差异 鸿沟难消
  • 杜平:李光耀很善于对西方公关
  • 阮次山:李光耀讲台湾问题一针见血
  • 石齐平:若评政治诺奖 李光耀是不二人选

中国网民不满也暴露出国人的长期误解心理

李光耀言论被报出后,中国网上弥漫着对李光耀的不满,在很多人看来,由于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他们一直对新加坡抱有好感,中国对新加坡更没什么企图心,中国的这份尊重不应该换来这种结果…

我们一直把外籍华人当“自己人”看待

由于李光耀的华裔身份,他的讲话也引发了中国网民的强烈不满。不少中国网民抱怨“把他们当华人,他们却不把中国人当自己人”。也有网民说:“李光耀说出西方发达国家既得利益者们的心里话,唯恐中国崛起对他们的既有利益造成损害。”

 

我们从不明白不具侵略性的中国为什么要被“制衡”

“中国没有欺侮、侵略东南亚小国,用美国制衡中国什么?难道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或中国是世界霸主,需要制衡中国。美国在世界为所欲为,本来东南亚需联合中国来制衡美国,可李光耀先生做反了。”

 

我们还缺乏对政治平衡术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理解亚太这些国家的心态,是我们今后与它们相处所必需的,中国民众应当有这个承受力。即便未来中国通过不断磨合,与亚太国家增加了互信,也未必就不需要平衡。要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建立起有效的治理机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平衡,尤其是大国间的平衡。

 

李光耀近年关于中国言论集

2005年:不与中国相撞是我们的严肃挑战

我们正在关注中国的转型及其速度,很多新加坡人告诉我,那令人吃惊。对我们来说,不与他们相撞是我们前进中的严肃挑战。 [详细]

2005年:对中国的不安在于它变得十分强大

对(中国)的不安主要在于,它在变成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而且它不介意展示其力量。比如,当我们没有为访问台湾作出充分的修补工作时,他们干脆冻结所有官方的经济关系。 [详细]

2009年:不肯定中国年轻一代领导人怎么想

2009年,针对中国是否和平崛起,李光耀表示,他相信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平崛起”和“永不称霸”的说法,但中国年轻一代怎么想,他就不敢肯定。 [详细]

如何解除他们的猜忌和我们的长期误解

李光耀担心失衡的心理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中国网民也自有愤怒的理由。但对李光耀愤怒的背后,不难发现长久以来存在的几大误区:中国自称睦邻友好、和平崛起,他国就信任吗?美国在亚洲只有破坏吗?华人就一定要有中国心吗?

解除东南亚国家的猜忌要先弄清几个问题

1.弱者面对强者的本能害怕始终难以彻底去除:泰国外长就曾说过,“你们中国是头大象,我们是小动物,即便你们不是有意,只是无意中碰了我们一下,我们也受不了的。”这其实代表了东南亚小国的普遍心理。[详细]

2.意识形态猜忌毕竟存在:李光耀发出“警惕中国”之声,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不同。当中国国庆60周年庆典进行军演,一大批新式武器装备亮相,军力空前提高之际,李光耀资政感到不自在也不难理解。因此,要令外国人真正理解中国,不认同中国意识形态是不可能的。[详细]

3.中国有意愿并有能力维护周边安全吗:李光耀的担心,你虽然讲和平崛起,但是我在这方面还没有充分的信心,你愿意在这方面扮演这么一个角色,你还没做好准备,也不愿意负起这个责任。这也许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或者中国政府方面,特别加以去留意的。[详细]

4.中国的外交思路是否明确清晰:中国应该提出能够让邻居们安心的地区战略。以前,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要么停留在“睦邻友好”等过于空泛的口号层面,要么仅限于强化双边经贸关系等具体措施。现在,中国需要拿出一个既着眼于未来和整体又是具体可见的地区战略,让邻国对于发展对华关系有比较长远的稳定预期。[详细]

 

消除误解要先弄懂美国撤出东亚对中国的利弊

1.美国战后保护韩、日、东南亚免受苏联威胁: 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直接介入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保护了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小国免受苏联的威胁,为这这些国家提供了安全上的保护,从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因此,东亚、东南亚小国感谢美国战后六十年在东亚东南亚的作用。对美国的这种信任延续至今。[详细]
    卢武铉:“过去50年,我们欠了美国很多”
    李显龙:美国二战后保证了亚太国家的繁荣

2.美国因素在亚洲,利大于弊:一是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具有制衡日本的作用;二是具有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的作用;希拉里重申美国将保护韩国和日本免受朝鲜威胁。 三是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反恐支持,防止恐怖主义在该区域强大的作用[详细]

3.美国撤出东亚对中国不一定有利:在亚洲,中国仍然没有提出自己的远景,除了睦邻邦交,没有一个战略企图是中国制造的,即使是东盟十加三,中日韩三国峰会等等,大都是随着大势而为。反观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有明确的亚洲政策,兴亚论输给脱亚论之后,征服中国就成了经营亚洲的主轴,其中田中奏折是军事经营满洲,经营大陆的集大成者。二战日本败北,武力推动大东亚共荣圈梦碎,日本一直在寻找新的亚洲战略,经历日本内部的政治变化和经济的上下起伏,终于由民主党的党魁提出新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中国如果随着构想而动,显然还是承认日本带头,中国跟进而已。[详细]

 

消除误解更要搞清楚华人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1.血缘联系不代表政治立场一致: 华人和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没错。但血缘上的联系,不代表在政治上就必须保持一致,更何况不是同一国政府。李光耀作为一个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国父,新加坡资政,他为什么要维护中国的利益?他首先需要维护的是新加坡的国家利益。[详细]

2.国家认同来自信仰而非种族血缘:一个国家的认同感来自哪里?诸如美国等国家,是通过共同信仰和价值观维系的,不简单的是通过种族、血缘来维系。在今年诺贝尔奖名单中,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详细]

3.令人尊重的文化更容易带来认同:如果中国能够发展出一种吸引人且令人尊重的文化,那么未来东南亚的华人身分认同问题将比较容易处理。[详细]

 

调查

1.中国学者翟崑认为,李光耀的说法表达了新加坡等小国,不希望中国独大,希望拉美国保持地区平衡的心态.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同意
不同意
说不清楚
2.按照联合早报的表述,翟崑也认为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和新加坡要一起“适应性学习”.你是否认同翟崑的这种说法?
同意
不同意
说不清楚
3.你对李光耀此次言论风波怎么看?
新加坡小国心态,希望地区平衡,可以理解
新加坡没有正确看待崛起中的中国的角色
在美国缺乏对东南亚关注的情况下,新加坡要找一个理由让美国关注东南亚,就找到了中国
代表了很多东南亚国家的真实想法 中国可以当成一种提醒并从中学习
4.有中国学者反对新加坡“拉美堵中”,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不是
说不清楚
用户信息  
年龄  
性别  
职业  
 
   

与其愤怒,不如冷静思考如何提出一个能够让邻居们安心的地区战略,拿出一个既着眼于未来和整体又是具体可见的地区战略,让邻国对于发展对华关系有比较长远的稳定预期。

   
 

凤凰网资讯中心 | 编辑:陈芳 子虚周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自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