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有关第一点,为什么15天能够出这么庞大一个数据,在北京现场我们请出汪同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教授。
中国统计数据非简单加总
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刚才刘先生提出来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说。一个,我们国家的统计不是简单的加总,一个企业加起来、加起来,加到全国总的这样一个生产的情况。我们的统计数据指标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加总出来的,典型的这样的数据就是进口和出口,因为我们在各地都有海关,他们都有统计数据,报上来以后就得到一个全国的进口和出口的数据。像这类数据,还有比如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有社会商品零售额,这类数据都是加总上来。
中国统计:简单加总+抽样调查
汪同三:另一类数据是靠抽样调查,或者靠估算、推算。比如说典型的这样的数据就是CPI、PPI。它是通过统计局有关的调查部门,专门通过抽样调查得出来的指标和它的数值。此类的数据还包括居民收入,比如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这些数据都是靠调查,它不是把所有的人都要统计上来。
邱震海:您说的抽样调查这一部分而言,您觉得可信度,或者可信性大概有多少呢?
汪同三:物理学里有一个“测不准原理”,就是说一杯水它的温度是多少,你想测它,你把一个温度计插进去的话,这个温度计已经改变原来的水的状态了,所以物理里面有一个叫“测不准原理”,我想在统计里头,也有一个没有办法得出十分精确的结果,这样一个情况。
汪同三:统计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汪同三:我再讲GDP,GDP叫做国内生产总值。它在每一年,或者每一个季度数据出来的时候,不是说把各个县加起来是各个市的,各个市加起来是各个省的,各个省加起来是全国的,不是这么简单的去统计。
GDP:靠主要数据进行估算
刘梦雄:它是怎么样做呢?也是根据一些其他的数据进行推算,一个估算。比如说它会考虑到铁路的运输量,投资的情况,工业生产的情况等等,一系列的这些指数,来进行一个估算出来的。所以地方和中央的数据出现问题。出现这个问题是必然的,问题是什么?中国这个差距太大,这是我们需要关注,去研究它的关键到底在哪里,怎么样去解决它,这是一个问题。
地区差距大统计数据不一
汪同三:另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刘先生提到的这么快。如果讲到年度数据的话,实际上统计局在发布一年的GDP增长速度和一年的GDP总值的时候,它是有三到四次公布。
统计局每年公布四次数据
汪同三:第一次就是到了每年年底和下年年初的时候,它有一个初步的估计数。然后到了三月份大概两会前后的时候,有一个公报数,就是国家统计局要发布上一年的国民经济的统计公报,这里会有一个数。然后到了每年秋天的时候,大概八九月,这样的时候会出版一本中国统计文件,就是对上一年的数字正式公布,这叫做年间数。
这三个数字,第一个初步的估计数、公报数和年间的年间数,这三个数字多数情况下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数字总是最粗糙的。第二个统计公报数字要相对来说好得多,但是它还没有把所有应该考虑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到了秋天年间数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细致的,但是这个数字也不能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令人满意的数字了,因为按照统计的规矩,大概三年之内都还是可以调整的。
四次数据精准度不一
汪同三:其他的国家也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刚才刘先生提出来的问题,我想从我侧面了解的情况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不是像人们一般想像那么简单。
邱震海:汪所长从一个专家的角度,首先是政协委员刘梦雄先生从海外,从政协的角度提出他的质疑,同时汪所长从一个专家的角度,给了一些专业上的解释,无论是刘委员,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您有没有信服?我想我们先休息一下,广告之后,马上回来,参与我们的讨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震海听风录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