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中国政治] [中国政改] |
秦世勇:对中国政改的再思考,方向正确未必能达目标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处在艰苦的探索之中,许多人认为当前是不可多的政治改革机遇期,不容错过,因为革命的脚步总是紧紧地跟在改革的后面。虽然人们迫切地希望国家通过成功的政治改革实现和平崛起,但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实现目的的正确手段。所以我们还是要冷静下来,仔细考虑通过何种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的政体改革。这时我们便会遇到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政治改革、政治分裂、政治革命(三者可统称为政治变革)这三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发展方向究竟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或者说至少由哪几个主要因素决定的。对于这一问题回答的越清晰,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走的弯路就会越少。那些认为影响政治变革的因素错综复杂的观点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学者应有的态度。
从历史上来看,这三者发生分化之前的社会状态(政治变革的社会母体)是很难区分的,无论上层政治建筑多么不同,而且这些母体社会状态都具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失效的前政体结构逐渐地或者已经无法支撑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显著的阶级分化甚或分裂。如果说不同时期政治变革的社会母体之间真的存在什么差别的话,那么也只能说是以上两点在程度上的差异,并不存在性质上的不同。
今天我们说国家正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历史时期,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可以将此理解为对于阶级显著分化的初级形态。另外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在中央的强力调控下股市、房市的飙升与环境恶化的速度告诉我们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由此可以判断中国很可能已经进入了前政治变革时期。中央对当前的社会状态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在为推动着政治改革的进程而不停地在各种可能的方式上试探着。但似乎至今还未能摸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机关”。改革走到了这个阶段上显得举步维艰,阻力重重,已经很难看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初期的从容不迫。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经济改革是一种体制内改革,所以在政治体制不变而且适应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经济改革非渐进无以成功,因此改革之初的经济建设总能给人民带来日新月异的成就感。但今天的改革要变的恰恰是已经落后的不再适应经济改革的旧的政治体制框架,因此政治改革非突破无以显效。当前的经济改革总是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似乎总是解决不完的问题,而且人民对于政治体制的变化没有“感觉”,就是因为,虽然我们的政治改革在不断地探索着,但只要新的政治体制没有出现并统一施行,那么它就不会产生决定性的效果。从这一点上看来,将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称为“渐进式改革”有些欠妥,容易给人以错误印象,还是叫做“试探性改革”好些,毕竟,迄今为止体制变革的所有“成果”还只是理论上的。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流观点是中国要学习世界各国的民主经验,但不能照搬,中国要有自己的模式。应该说这一观点方向上是正确的。然而,方向正确不表示能够到达目标,在民主政治方面我们究竟要向西方学习什么同时又要抛弃什么呢?这一问题是中国面对民主政治转型所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的答案恐怕很难仅仅在进一步的民主实践中找到。
作者:
俞可平
编辑:
郑伦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