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下半年,随着战线的南移和中朝边境地区的新机场的建成,苏联空军逐渐深入朝鲜腹地支援中朝地面部队的作战。在此期间,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中苏飞行员在许多空战中开始并肩作战。1951年10月24日,34架美国飞机轰炸顺川大桥,中苏空军共40架米格飞机同时起飞迎战,击落美国1架F—84战斗机和1架B—29轰炸机。10月30日,56架处于战备状态的中苏两国米格—15飞机在清川江上空迎战由21架B—29飞机和200架护航战斗机组成的美国机群,击落12架B—29飞机和4架F—84飞机。自此,中苏空军在鸭绿江至清川江的空域取得局部空中优势。
1952年以后至战争结束,苏联空军的作战任务由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改为保持清川江以北地区的局部制空权,有重点地保卫重要交通运输线、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间接配合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据苏联国家档案记载,苏联空军在这一阶段共击落美机483架,有力地保证了志愿军后方补给线的畅通。
入朝作战的苏联飞行员大都参加过二战,有许多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航空师长阔日杜布作为地面指挥员没有上天作战,但他指挥的部队击落美机258架;克拉马连科少校在1951年10月顺川大桥上空的一次空战中,被美军3架飞机夹击。他连续做了几十个螺旋滚转和极限过载跟头摆脱了困境,并抓住机会开火,将美军上校的座机打得凌空爆炸。朝鲜战争期间,他创下了一人击落美机23架的最高纪录。
据战后统计,朝鲜战争中苏联飞行员共击落美机1097架,苏军损失飞机345架,200多名飞行员在战斗中阵亡。
米格飞机显神威
二战后,喷气式革命席卷全球。朝鲜战争成为世界第一场喷气式飞机角逐的大舞台。
1947年6月2日,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试飞成功。它与当时的美国喷气式战斗机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它穿透力强,可打穿当时飞机上使用的所有装甲。在战争中,美军将米格—15称为“绝对武器”,把米格飞机经常出现的鸭绿江至清川江空域称为“米格走廊”,标为“黑色禁区”。
作者:
颜平 于泽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