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米格-29] |
制造中的米格-29垂直尾翼
与“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命运相仿的还有印度基洛级“辛都维扎”号柴电潜艇的改装合同。据《印度时报》1月18日报道,印度宣布拒绝接收改装完毕的潜艇,原因是改装后的潜艇不符合印方要求。该报还透露,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造船厂为印度生产的三艘护航舰、在印度生产1000辆T-90S坦克所需技术资料的转交均未能按照合同期限的规定如期执行。
俄罗斯和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是传统的合作伙伴,双方在成功开展一系列合作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独立报》举例说,中国在2005年就和俄罗斯签订了定购38架伊尔-76和伊尔-78运输机的合同,也是由于各种原因,俄方迟迟未能交货,最终连负责生产这些飞机的厂家也由塔什干飞机制造厂改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的“Aviastar-SP”公司。
军工企业研发生产两危机,有目共睹
俄罗斯军事工业企业出口能力下降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副手弗拉季斯拉夫·普季林不久前在军事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言说,虽然军工企业在最近几个月的产量上升了14%,但是有个别军工企业无力完成国防部的订单。此外,虽然俄罗斯近几年加大了对军工企业的财政支持,但国家财政拨款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俄罗斯咨询公司“FinExpertiza”总经理阿格万·米卡耶里扬认为,俄罗斯军工企业出口能力的下降源于苏联解体前后的90年代,当时很多军工企业失去了国家财政支持,陷入沉重的危机之中。为了生存,这些军工企业为了接到订单,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而如何完成订单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为了拉到客户,这些军工企业主要是依靠产品的低价。如果西方的军事工业企业把所有的商业风险都计算到合同成本中,比如通货膨胀率、能源价格上涨、物流费用、国际市场上金属和其他原料价格的波动等等,那么俄罗斯军工企业在成本核算时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造成最后因价格和合同条款引发争议。米卡耶里扬认为,俄罗斯的所谓军工产品廉价也是相对的。因为苏联时代一直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今日的军工行业生产力低下,高耗低效,最终产品的实际价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低。
相关新闻
- · “米格”能否借“苏霍伊”之力再现辉煌?
- · 米格没落的来由:管理不善和腐败亏空数亿美元
- · 中国首次参加印度航展 俄推出新型米格-35D(图)
- · 俄罗斯近200架米格-29由于机体老化而无法飞行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