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半个世纪的传奇(三):世界首次超声速毙敌
2009年11月11日 14:42航空世界 】 【打印共有评论0

解放军空军歼-6机群

一开始,提高歼6歼击机静升限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改进涡喷6发动机(当时称811发动机)上,然而经过近2年的试验,效果都不太理想。1966年6月,改装小组成员经过调查研究,为使改装的歼6飞机升限至少达到2万米以上,要抓住提高歼6飞机经升限的主要矛盾。因此提出了一个简单而行之有效的“轻装”方案。

该方案利用当时在试飞站的一架已经飞了13个起落但尚未合格的2306号歼6飞机进行改装试验,一边排除飞机上的各种故障,一边根据“轻装”方案,改装410厂改型的推力加大型涡喷6甲(811甲)型发动机,保留机身一门30毫米口径航炮,取消机翼两门航炮和一些机载设备,并增大襟翼面积0.6平方米以提高高空稳定性,消除原型机在接近升限时产生的左右摇摆现象;拆下了防弹钢板、着陆灯、信号枪、两个氧气瓶和机翼的两门炮,从而建中485千克;采用0.5毫米厚度的薄壁油箱也减轻了飞机重量。

1966年8月2日,经过改装的2306号歼6Ⅰ飞机进行了专门的进气道对发动机喘振边界量值等试验。在现场进行了三结合,突破了涡喷6甲发动机装机使用关。9月初,新的涡喷6甲发动机装在2203号歼6Ⅰ飞机上,由吴克明首飞成功。经过两个月的试验,完成了飞机的改装工作。试飞结果证明,基本达到了改进的目的。

空军领导决定,把新改装的2203号歼6I高空歼击机送到空16师作进一步试飞鉴定。1967年1月1日,2203号机转至空16师,空军部队经过试用后,认为该机能够击落高空无人侦察机。而这一成果,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赞扬和支持。

1967年2月,中央军委指示112厂立即生产12架同型高空歼击机交部队使用。1967年2月27日,工厂发出通知,决定这项改装任务由试飞车间改装小组具体负责,要求全厂有关单位协助完成。在原有成员的基础上,增加了曹益祥、孙阳德、孙荣轩等人,由试飞大队配合,组成试飞车间改装小组。改装小组成员一边设计飞机图纸,一边编写工艺规程,一边组织生产,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就圆满地完成了12架歼6Ⅰ型高空歼击机的生产任务。

改装后的歼6Ⅰ飞机,速度达到马赫数1.46,升限达18800米,超过了歼6飞机。但由于“轻装”方案要求,拆除了两门机翼机炮,仅保留一门机身炮,致使火力大减,影响了攻击命中率;此外还拆除了部分特种设备,降低了使用的广泛性;“轻装”后飞机重心后移也超过了规定,只好在上特设舱增加配重40千克。因此在部队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这批歼6Ⅰ飞机又恢复回了歼6状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