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876年7月3日,李提摩太在早祷告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说,主在向灾民施与救济,他让饥民们坐在地上,这真像一道闪电划过我的脑海,我一下领会到了它的妙处,坐着的人群不会发生拥挤。次日,他便让灾民们坐在空旷的打谷场上,他告诉大家如果如果安静地坐着,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些救济金。
李提摩太回忆道,人们是那样安静,就像参加一场宗教仪式,而对面就是官府,衙门里的官员们对这种不可思议的安静,感到非常惊奇。
王东成(学者):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从来都是知行合一的,从来都不是空谈理念。中国是个道德大国,但是喊了几千年的道德,结果道德的实际状况非常不好,就是在于它没有寻找到把一种道德理念变成人生行为,变成一种社会规范的途径。
1877年,山西的灾情的超过了山东,受上海教会赈灾委员会委托,李提摩太又动身了,赴山西途中的所见令人恐惧,到处庄稼枯黄,尸体躺在路边任野狗撕扯。
翁飞:到了山西以后,看到情况非常惨,后来就到了太原府,去见当时的山西巡抚曾国荃,然后向曾国荃提了三条建议,一条是紧急疏散难民到关外,就是叫他们讨生活去,就是你现在在饿死人。第二,建议修铁路。第三,要求用朝廷的力量,谕旨力量号召各地进行捐赠。
解说:李提摩太向山西政府提出建议,改善交通,将饥民组织起来修筑铁路。山西巡抚的回答是修铁路,需要雇佣大量的外国人,这将导致无穷的麻烦。
王东成: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传教士和那个拿着枪的,拿着资本的洋鬼子,你们都是西方人,你们都是一样的人。有民族主义情怀的一些中国人对他们持反对的态度,但是我所知道的情况,就西方传教士从主观动机上,绝不想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什么文化先锋。主观上就没有这个动机,但是客观上有的时候,被利用,这恐怕也是个悲剧。
解说:三年饥荒结束后,有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人死去。
翁飞:李提摩太他发动了,就是江南一代的善会,他们在无锡、常州这一带呢,组织了一个很大的慈善救济的机构,同样他从西方教会系统,从西方,那么在山西办得非常成功。
李宪堂(《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译者):李提摩太的赈灾款呢,大部分是这个传教教会内部这个募集的,官府呢只是起了一个协助运输,这一个作用。
解说:李提摩太为了募捐到更多的赈灾款,通过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和坎特伯雷主教说服伦敦市长,在伦敦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不久从英国筹集的二十万两白银,相当于六万英镑电汇到上海。这些钱兑换成白银后,由清政府派兵押往山西,途中李提摩太听到押送白银的士兵间的谈话,他们嘲笑这些钱是洋鬼子的,这让他苦笑不得。
解说:1880年,坐镇天津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李提摩太发出了一份邀请,希望他能出任一份叫《时报》的报纸的主编。李提摩太意识到,报纸可能是他布道的新舞台。他来到天津,在天津李鸿章的府邸,这位大清重臣对李提摩太在中国的贡献,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翁飞:到了天津以后呢,李鸿章一方面对他表示感谢,一方面两人探讨。李鸿章说你不要看你现在做这些机构,你在下面也做了很多神职人员,你在中国吸收了很多教民。你发展的这些神职人员,是你用钱给他们发薪水,一旦你没有钱了。你是民间机构嘛,那么会一哄而散。中国老百姓是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他都是这样,你不要把这个看的好像你的成就太大。
第二个要求,现在也是民智未开,对吧。我在这儿办洋务,办海军,《时报》我希望你来能够帮我做一个英文主笔,就是他的汉文水平很好,是吧。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提摩太答应了。
解说:李提摩太则趁机建议,中国政府应该没面拨白银一百万两用于改革教育。李鸿章回答,我没那么多钱。李提摩太说,那是种子钱,以后将得到上百倍的回报。李鸿章问,我什么时候能看到回报,李提摩太回答,二十年就可以得到现代教育的回报。李鸿章说,我们可等不了那么长时间。
李提摩太已经意识到,想在整个大清帝国内,迅速建立起现代化学校是不现实的。这个决定必须由中国政府醒悟后自己做出,他也不可能结识这个帝国内所有的权贵和读书人,但是思想也许可以结识他们。要改变中国,他必须走上层路线,他接下了李鸿章手中的《时报》。
李宪堂:那么这个李提摩太为什么走上层路线,我想他这是,他认为呢,像中国这样的这个大一统的这个专制国家,只有由上而下做件事情呢,才能够事半功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