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层正面临权力的下放和调配,机载系统的介绍将对中国领导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造成新的控制挑战。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上与潜艇进行交流的能力有限,且中国海军对执行战略巡逻的弹道导弹潜水艇没有管理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所中国国有媒体报道,最近导弹力量训练包括以下情节的训练:导弹电池与高层失去通信和要求指挥官选择发射地点的情况。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可能正在寻求发表这一议题,这种训练可以提供一点信息。
引进更多的移动平台给中国领导层的指挥和控制带来了新挑战,他们在制定释放和部署决策时需要面对一系列变数。例如,解放军目前只有有限的能力与海上执行任务的潜艇进行远程通讯;解放军海军尚没有管理执行战略巡逻任务的核潜艇舰队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称,解放军最近的导弹部队训练包括了如下内容:在导弹发射架与高层指挥官失去通讯联系或者其他极端情况下,指挥官需要自行选择其他发射地点。这可以为外界研究解放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限的认识和观察。
中国2008年国防白皮书中指出,第二炮兵部队:1)坚持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2)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3)严格执行中央军委命令,4)以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为基本使命。2008年国防白皮书还声明“在国家遭受核袭击时,第二炮兵将使用导弹核武器,独立或联合其他军种核力量,对敌实施坚决反击。这意味着除中国海军外,核任务还可能分配给中国空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著作表明,中国核力量另外的任务包括预防针对中国核资源发动的常规攻击或具有大老规模杀伤性后果的常规攻击,加强中国的强国地位,并通过限制其他国家用核威慑力威胁中国的范围来增加中国行动的自由。
考虑到中国核武力量的诸上任务,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适用条件还不清楚。中国政府尽管一再声称不会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而且这一政策也已得到解放军的支持,但中国学术界和民间仍然出现了关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否正当,是否应当继续保持下去的争论。而中国战略力量遭到常规攻击,是否会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废除,这些争论使中国核力量的战略目的更加模棱两可。
●太空和反太空。中国的空间活动能力,包括反卫星武器项目,对在台湾海峡及更远范围实施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有着重大影响。中国许多的太空项目,包括载人项目和太空站计划都由解放军负责。中国认为太空和反太空能力的发展提升了国家声望,就像核武器一样,能彰显出了一个大国的力量。
●侦察:中国正在布署先进的影像、侦察和具有军事用途的地球资源系统,例如包括遥感-1、2、3、4和5,海洋-1B,中巴地球资源卫星-2和-2B卫星,以及“环境”灾害/环境监测卫星系统。中国正计划发射八颗“环境”项目卫星,它们具有可视、红外、多频谱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功能。在未来10年内,北京将建成强大的侦察卫星系统,它可能将使用商业卫星图像以补充现有的覆盖范围。
●导航和定时:中国正在寻求多种使卫星导航独立的可能措施。当前中国使用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GLONASS)和国产的北斗1号系统用于导航。北斗1号系统包括三颗卫星,用于军事和非军事目的。北斗2号系统预计将在2011年代替北斗1号系统投入运行,并为2015-2020年间开始工作的北斗2号/指南针全球导航系统提供补充。
●载人航天计划和探月工程:继2007年10月神舟七号的第1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之后,中国2008年9月利用神舟七号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载人空间站和实现无人登月并安全返回。载人航天计划很可能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发展工程。神州七号所需的火箭和控制系统能力可能用于弹道导弹发展。神州七号运行期间成功将其伴飞小卫星(BX-1)送入轨道舱附近的轨道。此项技术的目的是监测太空中的仪器和故障,也可用于支持太空反击活动。
作者:
杜长军
编辑:
张学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