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共同体”何以可能
“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显山露水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和复杂的现实背景:
首先,历史惯性使东亚各国的文化藕断丝连、形神相近。尽管东亚地区出现过“去中国化”现象,但由于各国皆通过将原本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加以“本土化”或“民族化”,从而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一些文化共性,使各国“自家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家族相似性”,既“藕断丝连”,又“形神相近”。
其次,西学弊端为东亚地区重回东亚传统提供了契机。东亚各国目前反思西学弊端和重回东亚传统,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抛弃或彻底拒绝西学,而是以强调心灵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生态和谐的东亚文化来平衡“一头独大”的西学,兼采东西之长,有利于建设多元、稳定、健康、和谐的东亚文化生态。
其三,“中国复兴”是东亚地区重回东亚传统的动力。按照亨廷顿的分析,一种文明只有在一个“核心国家”即软硬实力具备的大国作为“领头羊”时才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
没有“中国复兴”,东亚地区的发展或复兴就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中国复兴”不仅使东亚各国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密切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回归本国传统的必要,更促使东亚文化重拾自信并推动着东亚文化的复兴与融合。
克服民众重重心理障碍
“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困难不在于如何使它机制化,而在于如何克服各国民众的重重心理障碍,笔者的建议是:
其一,用“东亚传统”克服“历史阴影”。日本“脱亚入欧”后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反噬东亚,至今仍有一些日本政客对此要么含糊其辞,要么矢口否认,中韩等国民众的历史阴影和愤怒情绪挥之不去理所当然。
这既需要日本深刻反思并以战后德国为榜样真诚道歉,也需要中韩等国民众理解日本人“亚洲孤儿”的心态———追逼愈迫则反弹愈大,同时还需要用两千多年来东亚各国和平共生与合作交流的大传统,来抚慰因短暂而又不幸的历史带给各国人民的心理伤痕。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