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以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为目标 牵引军队转型
2010年04月05日 10:26解放军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体系对抗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特征

一定时代的战争形态,实际是一定时代经济形态在军事领域里的反应;一定时代的作战方式,实际是一定时代生产方式在军事领域的表现。机械化战争与信息化战争,虽然都离不开力量的联合与协同,都实行联合作战。但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作为工业时代的战争形态,是以作战平台为中心,以“时间表”来协同参战部队的行动,是一种被组织、程序化协同方式;后者作为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是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联合,参战部队、兵员在共享“战场态势感”中,采取自组织、自适应协同方式。协同方式不同,两者的作战效益有着巨大的差异。与此相联系,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方式,与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相匹配,是一种线式作战;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方式,则和信息时代的“分众化生产”相适应,是非线式、非对称的作战。从工业时代作战方式到信息时代作战方式的转变,就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建立。

1982年6月的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的F15A、F16A战机,性能并不比叙利亚装备的米格23战机优越。相反,叙军战机上装备的R-23导弹,比以军的导弹还要先进。如果单机群较量,胜负很难判定。然而,以空军在E2C预警机的指引下,通过数据链接,构建了一个完备的空中作战体系,对只能“单打独斗”的叙利亚空军,实施了“一场绝望的屠杀”,取得了87:0的战绩,初步展现了现代体系对抗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因大量使用了当代尖端武器装备,使战场条件、作战手段,以及对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化条件下体系对抗的特征鲜明地展现出来。从“爱国者”对“飞毛腿”的拦截,展示了美军体系对抗的概念内涵。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发射后,美国预警卫星立即探测到目标,并适时将信息传递到澳大利亚的卫星地面站和美国本土的夏延山指挥中心。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运算确定目标弹着点,再经过卫星通信传到利雅得中央司令部前线指挥中心、“爱国者”防空导弹发射指控中心,最后由这两个中心,控制和引导“爱国者”导弹,对“飞毛腿”进行适时拦截。整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虽然当时的作战效果并不理想,但清晰的预示出了体系对抗的发展前景。

在此之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条件下体系对抗的特征更为突出和明显,“体系破坏”、“结构破坏”、“瘫痪战略”、“节点打击”等新的作战思想应运而生。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破袭战”、“网络中心战”等概念的出现,战争理论迅速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军事家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经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在军事对抗活动中,谁的体系更完善,谁能掌握信息优势,并能在即刻之间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行动优势,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谁能达到体系作战能力的最佳集成,并能有效地破坏和瓦解敌方的作战体系,谁就是战场上的王者。

新军事变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看清“山那边的事情”,实现“战场透明”。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反应灵敏的信息系统。与此相关联,新军变革最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就是指挥控制系统的一次次变革,从海湾战争前的 C3I系统,到海湾战争后的C4I系统,再到“C4ISR系统,C4IKSR系统,整个变化过程,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透过指挥控制系统的变革,可以窥见出体系作战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今后,随着“全球信息栅格”的出现,将是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的又一次深刻革命。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基本特征是体系对抗;建设信息化军队,只能从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着手,从加强各作战单元的综合集成、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来展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