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为了抢救生命
5月16日起,直升机载着救援队伍陆续飞往灾区最偏远的山区。卧龙、耿达、银杏、草坡……每一个偏远村寨都回荡着直升机的轰鸣声,食品、药品……源源不断地运进偏远村寨。
震后灾区公路全面瘫痪,直升机成为投送救灾物资和转运伤员的主要工具。而蜿蜒在山谷中的航线最窄处仅有七八十米,空间小,气流复杂,领航设备很难发挥作用,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每一次飞行都是对飞行员勇气和智慧的考验,哪怕是寻找一个机降点。
5月21日,孙历君机组满载救灾物资飞抵汶川草坡乡上空。周密观察后,机组选定两山之间的一块开阔地作为降落场。
就在直升机快要接地的瞬间,孙历君突然发现左侧山坡上岩石飞滚,危急关头,他大喊一声“我来!”迅速提总距、顶舵杆,猛然将直升机拉高。
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次强烈的余震,使刚才选定的那块平地深深地陷了下去。
直升机载重越大就越不好操纵,加上许多降落点上空布满了纵横交错的高压线,导致直升机不能滑停地面而只能在空中悬停。而在高海拔山区载重悬停,遇上稍大的峡谷切变风,就会引起发动机功率不够,后果可想而知。
然而,他们别无选择。“生命孤岛”告急,群众急需药品和生活物资。为了让更多的灾区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他们不得不尽量把直升机装满负荷。
5月26日,28岁的飞行员刘乃文随机长邱光华进汶川运送伤员,降落的峡谷仅百多米宽,5道高压线挡在航线上,地面是一片沼泽。
“每一次飞行,几乎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刘乃文说,拐弯、拉升、降落,每一个动作只有一次机会。
机长邱光华凭着20多年一次次征服“死亡航线”的经验,空中盘旋20多分钟,悬停9次,终于找到一个刚能容纳直升机降落的小平台。
同一天,参谋长杨磊驾机前往理县接运几名孕妇。快接近目的地时,山口突然刮起阵阵大风,直升机摇摇晃晃。他临危不惧,死死攥住操纵杆,降了下去。
“这样的天候状况我完全可以选择返航。”杨磊说,“因为,有时一股强风吹来,飞机可能移位几十乃至上百米,撞山、碰上高压线等不可避免。但我们多飞一次就能多拉几个伤员,这时候必须冒险。”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