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关注上海新外滩:CBD功能将沿黄浦江拉长扩展
2010年02月10日 17:16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浮华的外滩能否成为博物馆

如果把这个地方给我,我想我会建很多博物馆,让它能充分展示历史的部分

文 | 陈丹燕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准确地说,它是上海商业文化的象征。

外滩是整个中国腹地的窗口

在外滩上发生的故事是中国人怎么和外国人做生意,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怎么想办法在经济上超过他们??这就牵涉到民族自尊心、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民族的崛起、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等种种问题。

中国其他地方的人对上海人有一种误解,认为上海人非常喜欢外国。其实,上海人与其他内陆城市的人相比,是最早接触外国的一批人。

那时候,他们就看到了工业文明的优越性,知道我们鸦片战争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炮、船都不如别人,而这些都是工业文明带来的。上海人有非常切身的体会:为什么外国商品样样都强过中国商品?比如他们用机器织的布就比土布要好看,要结实。上海人从物质上就比较早知道现代化社会最终是会打败古典农业社会的。

还有一方面,普通的上海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真切地感受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在这一点上,上海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要战胜你,不是要杀掉你,而是要做出比你更好的东西。

比如在上海,宁波的轮船公司打垮英国的轮船公司,最后把他们在外滩的办公楼也买下来。这是非常良性的商业竞争。我从你那里学技术,然后和你平等竞争,以此来打败你。外滩之所以是商业文明的象征,就是因为在那里做生意的人都遵守这种(良性竞争的)规矩。

所以说,外滩是那时候上海人甚至中国人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上海人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外国人为什么要欺负中国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欺负中国人,中国人如果想要不被他们欺负要用什么办法。

另一方面,如果外滩不是后面有长江这么方便的通道通向中国腹地,它也没有这么大的作用。沿着这条水路,传教士把基督教文明带向中国内陆,很多留学生也沿着这条水路建立起医院、学校。外滩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腹地的窗口。

现在,外滩只是恢复了它浮华的本质

上海如果没有外滩,就是一个很丑的城市,完全是一个功能性的城市,没有一点点历史的痕迹。外滩让这个城市有厚度。

大部分上海人是喜欢这个地方的,但都觉得这个地方不属于自己,因为绝大部分上海人是没有机会走到外滩的那些门里去的。

其实外滩生来就是一个不会属于这个城市所有居民的地方,它生来就是一个非常浮华的地方。外滩上的外国商行没有必要造那么坚固的房子,它就是为了show off(炫耀)。现在奢侈品进入这些大楼,也是为了他们自认为够体面。外滩现在恢复了浮华的本质,绝大部分上海人会对它有很强的距离感。我也是一样,不喜欢这种浮华的样子。

我更喜欢我小时候的外滩,完全没有浮华,就像一个旧物,好像没什么用处,但又很特别,所以很有戏剧性。它旧了,好像百无聊赖,就会让我觉得它很有故事。

但是,现在,它恢复了实用的功能后,原来的历史遗存的旧气息全都被打破了。我会觉得它实在太势利,没法喜欢它。曾经,它的势利一点都没有了,现在能这么快地恢复,你也只能说它的本质就是这样的。

现在的外滩改造,我注意到在修桥、造地下通道。我曾看过19世纪末一个外滩的扩建计划,(现在的)和当时的计划好像没有差太多。当时是工部局的一个英国人提出的计划,他也在说要去掉马车,要去掉当时的船码头,堤岸要让行人散步---当然这里的行人不是指中国人。他说欧洲人需要一个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

中国人现在也需要这样一个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如果把这两个计划对照,我觉得显示出一点:这个东西是我的,我想要按照我的生活、我的爱好来让它完善。

如果把这个地方给我,我会建很多博物馆

我很少去外滩。我不愿意去外滩的奢侈品商店买东西,不喜欢那种金钱带来的炫耀和压迫感。

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有这样一块非常势利、非常浮华的地方。它的商业生命力会越加强盛,更多到这个城市来找机会、想要变成富翁、想要享受物质文明的人会去那里,所以那个地方一定会越来越贵。它的存在有非常大的合理性,也有绝对的必要性。

不过,如果把这个地方给我,我想我会建很多博物馆,让它能够充分展示历史的部分,这些博物馆还是会有商业价值的,但不会这么急功近利,不会这么“吃相难看”---不过,外滩它就是一个急功近利、“吃相难看”的地方啊。

我会在汇丰银行恢复一个小的博物馆,来讲当时中国有一半的资金交易是在外滩完成的,这就和现代银行有关。我也会讲到平遥山西票号的没落和外滩现代银行兴起之间的联系。

我还会在和平饭店做一个小博物馆,来讲沙逊家族的四代人是怎么在中国挣到钱的,他们家族是怎么演变的。

我也可以在海关做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从赫德怎么办海关,到中国人怎么管海关,赫德那时候的条例到今天有多少改变,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的现代管理体制怎样慢慢变成中国自己的管理条例。

它可以仍旧是一个海关大楼,只拿出两间房间来做博物馆,向那些外滩建筑游的游客开放,也可以有退休的建筑师来带游客花两个小时认识外滩的建筑,这在芝加哥、纽约都有的,我觉得外滩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这些都非常有历史感,我可以做一个想象的外滩地图。但是这些都是文人的想象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

(陈丹燕,上海著名作家,著有《外滩:影像与传奇》一书)

(本刊记者杨天采访、整理)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杨天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