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国驻也门、沙特阿拉伯等使馆工作,并先后担任中国驻利比亚大使、亚非司副司长、司长等职,翟隽几十年的外交生涯的确和亚非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主管亚非事务,可谓名至实归。
还在上个世纪70年代,翟隽就被选派到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学习阿拉伯语,开始了他的“亚非缘”,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期间,他还多次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在内的亚非国家。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教授是翟隽的旧识,他对翟隽的评价是---“为人谦和、执行力强、会说一口‘漂亮’的阿拉伯语”。朱还透露,翟隽43岁时就已经被提升为驻利比亚大使,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使。而且,翟隽担任亚非司司长期间,进行了制度创新,在其推动下,中国设立了“中东问题特使”,促进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
傅莹:“高调”与“低调”
相对于崔天凯、翟隽而言,新任副部长傅莹的任命则刷新了更多纪录,比如,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第二位女性副外长等。
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蒙古族人傅莹曾在英国肯特大学学习国际关系,并获得硕士学历。1953年出生的她,比崔天凯小一岁,但又大了翟隽一岁,但和他们相比,傅莹的大使履历更多,先后担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大使。升为副部长之前,她的身份是中国驻英国大使。
中新社记者曾经详细地描述过傅莹在英国的工作和生活,称其将“高调”与“低调”这两个对立词汇如此鲜明地集于一身。“在中国媒体面前,她总是刻意保持低调,鲜有惊人之语。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她在外交场合及英国主流社会的频频高调亮相。”
不仅是出口成章轻松幽默的演讲,更多的是她在英国主流媒体上的多篇文章,包括“西藏3.14”、新疆“7.5”等事件上的高调发言,中国的媒体才了解了这位工作上不卑不亢,态度优雅的女大使。“西方了解中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现在已经是西方该了解中国的时候了。”她说。
除了阅读和艺术外,傅莹还喜欢打高尔夫和网球。先生郝时远,是民族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育有一女。据说在伦敦的官邸客厅墙边,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相册,里面均是傅莹和女儿的各种照片。
正是傅莹的这份母性情怀,还化解了一次小小的“外交危机”。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此前接受媒体专访时介绍,当发现英国媒体误报中国驻英使馆投诉英“追星族”扰民一事后,傅莹及时在英发行量最大的通俗报纸《太阳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中国“超女”、“快男”现象,还说自己的女儿也是中国“超女”等选秀节目的“粉丝”,而她本人也是英国这档节目的热心观众,甚至在文中对参赛选手逐一评点。
当记者提出就此事采访傅莹的时候,她再次显示出低调的一面,婉拒了采访,还希望记者不必就此事进行报道。与之对应的是她最近的一次“高调”,2009年12月1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她发表署名文章《不能说中国是“对能源贪婪”》,此文被很多媒体广为转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