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中的小步微调
马戎认为,以民族“文化化”替代民族“政治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路径。他在北京大学学报上撰文,建议以“中华民族”为核心认同建立一个全体中国人的“民族国家”,同时把56个“民族”改称“族群”,逐步淡化目前各民族的政治“民族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群体将会过渡转变为现代‘公民国家’的国民,”马戎说。
“我国民族政策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新形势发展下,也需要补充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希恩认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可能微调。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一些民族地区爆发的矛盾似乎与中国近年来各地零星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无本质差异。与其他地区一样,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社会阶层收入两极化、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中国发展战略是先东部、后西部,梯次发展,这种方式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腾飞,但实际上也把西部放在后发展的位置上。相对而言,集中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
实际上,在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已指出,“对各民族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和消除” 。
数据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并不慢。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是42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内蒙古生产总值77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2%,增速已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位。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并未赶上GDP增长速度。
“2008年,全国农村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大概是4700元左右,根据我们的调研,在南疆维族聚居区,比如喀什地区,大概在2000元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马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而在“西部大开发”实施过程中,大量资金、大量项目投到少数民族地区,也吸引了东部地区的劳动者。然而新疆农村地区还是出现了大量维族青年失业的问题。
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新疆自治区政府从2003年以来,面向内地进行劳务输出。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一年,新疆劳务输出54万人次;2004年输出100万人次。2006年,仅喀什疏附县一县,就组织了233名劳动力到天津企业务工,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7.02万人次。
在一些进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务工者眼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具体为个人的收入差距,引发不满情绪,一些普通的利益分配问题转变为民族情绪。
郑永年认为,“在民族问题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民族稳定至关重要。人太穷了,就容易激进,甚至体现出暴力的特点。无论在什么国家,穷人很容易被动员起来,如果加上宗教信仰因素,更会走向极端,甚至恐怖主义。”
在此次新疆调研的讲话中,胡锦涛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只是一味追求快,而是要“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做到“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4月13日发布的中国首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也明确了未来两年在保障少数民族基本权利,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的具体行动。 ★
本刊记者/王家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家敏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