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米看来,朱镕基的成功包括:顶着巨大压力大规模改革中国国有企业(关停低效益和严重亏损的企业,扶植有前景的企业);控制通胀和失业上升;开放股票市场;拓展到现在仍未结束的经济改革;建设上海、深圳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改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让中国加入WTO。
2002年,美国人龙安志在新加坡出版了他为朱镕基撰写的英文版传记:Zhu Rongji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朱镕基与现代中国的变革》)。
龙安志认为,这并不是一本朱镕基的传记,而是在谈论1992—2002年10年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只不过在这极其关键的10年,朱镕基负责众多重要的环节。
龙安志心中,朱镕基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操盘手,多谋善断可比古之贤相。龙曾经在人民大会堂专访朱镕基,并从朱的谈话中体会治理如此大国的艰难。
龙安志写道:“很难想象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敢于承担如同中国这般大规模改革之下所可能产生的政治危机。然而朱镕基不仅做了,而且(尽管有争议)成功了。他采用了和华盛顿共识以及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拟定的方案完全不同的模式。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后悔使用了华盛顿共识建议的方案。但朱镕基设计了适合中国的控制型的市场经济,而且在今天使中国的经济更胜以往。”
龙安志甚至认为朱镕基的模式值得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朱的贡献在于他找到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中间值,同时维系了社会的稳定。他的这套模式可以给发展中国家或转型期的国家以借鉴。”
一些西方政要或经济领袖在龙安志的书中表达了对朱镕基类似的好评。
前西德总理Helmut Schmidt(赫尔穆特·施密特)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施密特评价朱镕基称:“在江泽民的领导下,朱镕基采取了务实的方式,以邓小平的有效原则为基础进行经济改革。他的任期已经结束,承继者将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继续他不可思议却又有效的成功之路。”
高盛国际资产管理公司主席、总裁Peter D.Sutherland称:“在中国这充满挑战的十年当中,朱镕基敏捷地操控着中国的经济,包括重组、通货紧缩、市场开放、亚洲金融风暴以及今天加入WTO。”Peter D.Sutherland肯定了朱镕基在面临调整时明智的判断力,以及“将中国置于21世纪全球主要角色的出色管理才能”。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Jeffrey E. Garten称朱镕基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巨人”,“面对许多来自国内的争议以及国际间的不稳定因素,朱镕基以近乎超人的手段在现代全球化上留下了一笔:他令中国经济稳定而成功地开放”。
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Dr.Supachai Panitchpakdi则在序言中概括了朱镕基时代的经济改革措施与成就:宏观调控政策、管理市场化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延长国庆假期以刺激私人消费、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稳定人民币汇率后来实行浮动汇率机制等,最后是使中国成功加入世贸。Panitchpakdi称赞朱镕基“将宏观调控与传统做法结合得天衣无缝”。
朱镕基所获得的赞美之词持续到了他离职之时。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英国的《卫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和《金融时报》都对即将卸任的朱镕基以及他在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予了报道和评论。
《泰晤士报》称朱镕基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总设计师”、“中国过去20年来最重要的经济改革家”,并表示“中国现在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这将成为朱镕基的遗产”。
《独立报》的报道则称:“朱镕基的离去会使不少人感到遗憾,因为正是在他的策划下,中国变成了一个国际贸易大国。”
成功应对经济危机令该报对朱镕基印象深刻:“过去10年中,朱镕基采用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制止住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中国没有陷入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他使中国避免了经济崩溃的命运。”
批评的声音也有。2003年,朱镕基最后一次在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金融时报》文章称报告“让人感到失望,因为演说中太多自我恭贺之处,却缺少了新思维,无法使人相信北京有能力扭转中国经济中的基本弱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傅泗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