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的一棵“胡杨”
同活跃于当今政坛的一些“60后”高官一样,白克力在大学里读的也是人文社会科学:政治理论专业。
汉语流利的白克力选择了5年制的维吾尔语班。曾与他一同学习、工作的新疆大学一位老同学说:“白克力喜欢读书,手不释卷,这个习惯到现在都没改。他性情活跃,人缘很好,各族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有组织活动的天赋。”
1983年,白克力大学毕业,有关部门想把这个尖子生分配到地方上工作,时任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的张扬坚决不答应。张扬也看中了这个好苗子,将他留在学校当政治系团总支书记。时隔一年,又委以他校团委副书记的重任。在接下去的两年中,他接受了方方面面的培养,到陕西师范大学高校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到广东、福建、上海等沿海开放地区调研。1986年,当中央党校到新疆招考研究生时,白克力成为新疆大学向中央党校力荐的一个,并在考试后成为3名录取者中唯一一个维吾尔族人。毕业后,白克力相继出任新疆大学团委书记、校党委宣传部部长。
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白克力借胡杨做比喻,深情地回顾了新疆大学15年的培养造就了他胡杨一样的性格。“在新疆浩瀚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胡杨。它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其顽强,当地人称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我非常喜欢胡杨。”
“我们的主席很帅气”
1993年9月,是白克力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离开新疆大学,前往喀什任职。
当时,位于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偏远、贫困,各种问题成堆。在喀什的3年历练,让走出校门的白克力对新疆有了深刻的认识。1996年4月,白克力被抽调回自治区任政府副秘书长,协助自治区副主席王怀玉分管教育。
1998年3月,36岁的白克力正式履任乌鲁木齐市长之职。这一消息具有轰动性:他是当时最年轻的省会和首府城市市长。一位媒体人士回忆道:“这个维吾尔族市长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敏捷干练,给人一种可信任之感。当时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严重,市民多有微辞。白克力主政的两年中,致力于绿化荒山,治理污染产业和汽车尾气,市民叫他‘环保市长’。我们曾和内地省区的朋友们谈论各地市长,白克力因为个头高大却始终面带微笑、文人出身却啃下了环境治理的硬骨头,受到了大家的一致推崇。”
2008年1月22日,白克力全票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白克力无论是在喀什,还是在乌鲁木齐,每个岗位上都政绩斐然,早早就进入中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视野。他的当选,顺理成章。”
“作为新当选的自治区主席,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当一名群众信任的‘教育主席’。”履新后的白克力充满了文人本色。他说,“如果老百姓的孩子掌握了汉语,那他走遍全国都可以应付自如;过不了汉语这一关,走出农村都不行。”
“国外的反动势力攻击我们,说新疆强迫当地的少数民族说普通话。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新疆实施‘双语’教育的宗旨是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一样重要。如果这些心怀歹意的分裂分子非要这样给我们栽赃,我倒想问一下,他们在国外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又该做何解释呢?”每当触碰到新疆分裂势力,文质彬彬的白克力立即变得强硬起来。他曾讲述过一段访美时的插曲:“当时,有美国朋友问我,你作为维吾尔族人是否也认为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我说,历史就是如此,这并非我个人所认为的。我反问他,你知道古代中国何时在新疆设置政府的?他摇摇头。我又问,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哪一年?他表示不知道。我告诉这位美国朋友,中国早在西汉王朝已对新疆实施管辖权,这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公元1492年还要早1500年!”面对新疆分裂势力策划的一系列恐怖事端,白克力坚决推行“先发制人”的政策。
对内“文人治区”,对外“铁腕反恐”,白克力度过了考验重重的2008年,也赢得了广大新疆百姓的喜爱。正如一些在清华大学的新疆学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主席很帅气,讲给别人也觉得体面。”
本刊记者?路?琰
18岁,“文革”后陕西省中学生党员第一人;20岁,北京大学第一位直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27岁,最年轻的国有大型企业“一把手”;32岁,最年轻的北京市正厅级干部;35岁,最年轻的北京市副市长;41岁,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现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陆昊,走过的是一条非凡之路。
“领军人物”
陆昊总是在忙。3月17日,他刚刚在全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青年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19日又主持了共青团十六届中央书记处的第七次集体学习。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统领7000多万青年团员的他,正全力以赴抓紧青年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去年6月召开的共青团十六大会议上,刚刚上任的陆昊带来了很多新鲜变革,其中之一是大大缩减了经费。有评论指出,这是他“善管经济”所带来的新气象。但也有舆论认为,26年来,陆昊是首位未在共青团系统工作过的团中央第一书记。对于一直主攻经济的他来说,“执掌共青团,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
或许只要回溯一下陆昊的青年时代,人们就会发现他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优势所在。生于1967年6月,就读于西安市第85中学的陆昊,曾是“文革”后共青团西安市委的第一个学生委员。3月20日下午,《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他当年的班主任兼化学老师顾铭琴。“他家距离学校有四五站路,每天他都是一边读英语,一边走到学校。不管什么时候去他家,总会看到他在自己房里学习。”顾老师骄傲地告诉记者,陆昊一直是她最钟爱的学生。高三文理分科的时候,陆昊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文科。“在一般人看来,只有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才会选择文科。而陆昊一直都是班里的前三名。当时我什么也没说,我知道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很多当时的任课老师都记得,陆昊对文史、政治有浓厚的兴趣,这几门课的课堂笔记记得非常仔细,还经常在每个历史事件、人物后面,加一段自己的评论。
现任西安85中体音美教研组组长的郑九峰老师,曾是当年陆昊所在的校排球队教练,他对陆昊中学时代就表现出来的组织领导能力,印象格外深刻。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找到郑老师时,他还在上课。提起当年的陆昊,他赞不绝口:“他是队里唯一的二传手,也是整个队的灵魂人物。” 陆昊初三便加入排球队,高中三年一直是校排球队队长。郑老师说,排球队员的年龄秉性各异,每次队友间闹矛盾,都靠陆昊去做思想工作,而他也总能在同龄人中树立起威信。“热情而不失稳重、处事成熟、组织能力强,在哪里都是‘领军人物’??”这些评价从中学时代开始,就贯穿了此后陆昊的每一个人生阶段。
由于成绩优异,陆昊被保送进了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攻经济学专业。进校不到一年,他就成了北大学生会的骨干。第二年成为“文革”后北大第一位通过直选产生的校学生会主席。主持学生会工作的同时,他更加努力学习。1989年初,他被保送读厉以宁教授的研究生,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唯一被保送读研的学生。陆昊曾告诉朋友,自己要全力以赴扎实读书,因为“未来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扎实的学术功底。”
“陆昊现象”
读研究生期间,陆昊在北京制呢厂挂职任厂长助理。此后,他先后担任厂长办公室干部、下属“金时代呢绒时装厂”副厂长、“清河制呢厂”厂长助理、副厂长等职。1995年,年仅28岁的他出任北京制呢厂厂长,成为这个有5000多名职工的国有企业最年轻的“一把手”。
为了摆脱企业困境,陆昊做起了产品营销工作,奔走于西安和北京之间。短短几年,北京制呢厂扭亏为盈,超额完成多项指标。陆昊也因此连续两年当选为纺织系统优秀厂长,被授予“扭亏增盈突出贡献厂长”、1998年北京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并升任北京市纺织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
随后,陆昊被任命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32岁时出任管委会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上任后,陆昊迅速发动了一系列“创新”运动,使中关村成为当时智力资源最集中、最具活力的中国“硅谷”。
政绩突出的陆昊成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眼中“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者”。35岁时,陆昊当选北京市副市长,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舆论认为,陆昊的从政轨迹折射出了中国选任、提拔年轻干部的一些新标准,海外媒体将其称为“陆昊现象”。
“三个风格”
2006年3月,在京郊宽沟举行的一场“媒体答谢会”上,陆昊一亮相,就引起了记者们的特别关注。有记者评价他“说话非常得体,也很有礼貌。记者每次同他打招呼,他都会起立,举杯向记者致意,并聊上几句,待人没有距离感。”同年5月18日,北京房山史家营乡莲花庵第六煤矿发生矿难,深夜到达现场的陆昊得知媒体采访受阻时,当即作出承诺:一定接受媒体监督,营救工作将全程向媒体披露。当晚,他责令在现场用警戒线拉出一块采访区,为整夜守候在那里的记者专门提供一个用来发稿和休息的房间,并请记者和现场工作人员一起吃盒饭。这种透明、开放、敢于承担责任的作风,赢得了媒体对陆昊的喜爱,“重视媒体、善于和媒体沟通”也由此成为了他特有的工作风格之一。
陆昊的第二个工作风格,是低调踏实。2008年5月,陆昊接替胡春华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在“中国最年轻的正部级干部”光环之下,陆昊依旧保持着一贯的低调踏实的工作风格。同年7月,他到南昌大学视察共青团工作,到了午饭时间,便主动提出去学校食堂就餐。陆昊借了校长周文斌的校园卡,自己拿着盘子在食堂窗口打菜。一碟辣椒炒肉、一碟包菜、一碟酱干,这顿午餐只花了4.5元。
说话办事直截了当,反感官场上的客套和“面子往来”,是陆昊的第三个风格。今年年初,他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明令禁止各地团组织春节前去团中央‘汇报’工作。陆昊一改往日的随和,不留情面地指出:“大家都清楚春节前工作“汇报”背后的内容,假如中午应酬,晚上也应酬,白天再接待拜年的,节前还有时间工作吗?”这番话,被媒体广泛报道。而他在工作中所坚持的严正风格,也对各地团干部起了表率作用。
编辑:
郭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