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
2006年10月24日 10:39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确保和谐文化健康发展。

1.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谐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也是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肃认真地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2.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和谐思想在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把“和谐”理念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社会的种种弊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继承了这些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和实现途径,指出未来社会应当是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发挥、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能照抄照搬,在西方大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加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情况下,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

4.必须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建设,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急风暴雨式的“文化运动”来实现。建设和谐文化,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目标,更应突出强调重在建设。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重在建设,就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汇聚成和谐文化的时代潮流;就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生动局面。坚持重在建设,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问题,注重用交流疏导、民主讨论、说服教育等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管处理、解决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谐,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刘云山)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编辑: CZ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