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宜凡:他回来以来,大家都把他觉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一个科学家,国际级的科学家来了。所以就被梅贻琦,清华的校长请到清华去做工学院院长。
承宪康:当时正好是处在抗战的前夕,他极力支持清华的工学院,要建立与国防有关的一些专业,其中最主要的建立了航空工程研究所。
解说:这是顾毓琇第二次回清华,此时,学生时代“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变成现实。西院16号内,他与杨武之、陈寅恪、闻一多为邻,共议时事,和梅贻琦一起遍请名师,让大学成为“大师之学”。他应张学良、傅作义之请,组织教授、学生为抗日将士研制防毒面具,他营救被捕的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和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法学院院长陈岱蓀一起并列为清华留名青史的四大院长。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北平告急。
承宪康:当时的政府,国民政府把一些社会的知名人士邀请去开座谈会,梅校长、顾先生几位老先生都去了。去了参加这个会议过程中间,就决定要抗战。这时候顾先生跟梅校长当时就一起,要把清华第一步迁到长沙。
解说:1937年9月,清华大学开始筹划将一些重要图书和科学仪器秘密转移到汉口,顾毓琇和叶企孙共同承担起这一艰难的任务。由于担心转移之事暴露,所有迁移必须严格保密,夜半时分,顾毓琇组织得力人员,将书籍和仪器在清华附近的火车站装车,之后向麻省理工大学时的同学平绥铁路局长沈昌求助,这才躲过了日军侦察,将书籍、仪器从北平安然运抵汉口。
顾宜凡:当时要在西南联大搬过去之前,先要看校址,那么我祖父陪张伯苓曾经去考察过校址,是他们决定的校址。
解说: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坚持抗战,9月初,我陪梅校长到湖南长沙,准备接收来自华北地区、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的师生,并为他们提供食宿。我们借了长沙圣经学院供临时大学师生使用,这里可免遭日军空袭。
顾宜凡:那在这之前呢,他们考虑这个学生是怎么样从长沙到昆明,那么闻一多就跟我祖父有彻夜的常谈,他建议大家还是徒步行军从长沙到昆明。
解说:就在长沙临时大学刚刚稳定下来时,战时国民政府改组,无党无派的顾毓琇被指定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他将工学院院长一职移交施家炀,走上了从政的道路。显而易见的是,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党派,都将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自此,我也会称政府为国民政府,而不再是国民党政府。我投身服务的是一个国民政府,因我并非任何党派的成员。
顾宜凡:有一次在清华,陈诚到清华来见一些教授进行座谈,他突然发现,他说顾毓琇的这个人我要认识,然后他就介绍我祖父去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对他,他们那时候很年轻嘛,而且资历已经很老,虽然年龄很年轻,就觉得他是一个可用的一个教育界的人士。那么当时1938年建立联合政府的时候呢,蒋介石亲自指定顾毓琇做教育部政务次长。当时做次长呢,这个政府里边大部分都是国民党的人,有一些社会贤达,那么顾毓琇我祖父,是作为无党派人士进入的政府。
当时可能有这些考虑,因为陈立夫是做教育部部长,那么张道藩也是一个做党务的,他做教育部常务次长,那蒋介石可能需要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而且又没有非党非派的这种纠葛的人,来进入教育部,那么就选了我祖父去。
解说:战争让生活颠沛流离,即使身处政府最高层的顾家也不能幸免。顾毓琇带着5个孩子和夫人王婉靖先后从北平辗转至长沙、上海、南京,之后又跟随国民政府来到陪都重庆,一路上他们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顾慰庆(顾毓琇之子):重庆大轰炸,那个时候人炸得我们家里边上都是,房子都炸坏了,然后燃烧弹一片火光,在1938年的5月3号,5月4号,日本人大轰炸。那个连夜,就我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人,真叫逃难了,逃到北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