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每日劳动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车间外景
11月9日清晨,父母亲早早起来,吃过早饭后,一起出发去工厂劳动。为了方便劳动,到江西后,他们让黄干事帮助,每人准备了一套卡其布的深蓝色的中山装,妈妈还用松紧带把袖口缩紧,以便做工时用。今天,他们身着新的自备工装,脚踏草绿色军用胶鞋,从大灰木门上的一扇小门中跨出小院,走上了步校红色的沙石路。听着小沙石踩在脚下咯吱咯吱作响,看着周围满眼的苍翠碧绿,他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出了步校后,他们走在公路上,放眼望去,蓝天、白云、绿树、田野,周围的景物,每一样都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可亲可爱。自“文革”爆发以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出来,第一次“自由自在”地走着出来,走到“世界”上来,走到大路上来,去劳动,去“上班”,去和世人接触。在禁锢了三年之后,这种感觉,无异于解放,无异于新生。
走了约四十分钟,到了工厂。在一间办公室里,罗朋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厂里的情况,然后就到车间。车间负责人姓陶名端缙。像当时不少工厂那样,这里按部队的连、排编制,车间主任就称排长。陶排长厚道直爽,人很和气又很心细。邓小平在他的车间里干活,他很欢迎,是真心诚意的欢迎。陶排长心里是坦然的,什么“走资派”,来我这里干活,就和我们一样。厂里的工人们想的和陶排长也是一样的,老邓年纪大了,放把椅子,累了可以坐坐。老卓身体不好,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吧。
安排老邓干什么活呢?这可是费了陶排长的一番心思。一开始,他想让邓干点轻活,就分配他用汽油洗一些零件。但是邓年纪大了手抖,拿不住东西,而且弯腰也困难。洗东西不行,陶排长又想安排邓干点看图纸的轻活儿,结果邓眼睛老花了看不清楚。最后,还是邓自己提出,想干一点出力气的活。陶排长问邓,用锉刀干点钳工锉点零件怎么样?邓立刻表示同意。钳工工作台在车间的一角,上面放着钳工工具。邓看见后很高兴,拿起锉刀便开始干活。陶排长一看,邓完全不像一个新手的样子。他哪里知道,早在40年前,邓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在有名的雷诺汽车厂里干过钳工,虽时隔已久,但对这门手艺并不陌生。当听到陶排长意外的赞叹时,邓笑了笑。邓自己也没有想到,早年在法国一边干革命工作,一边学会的这门手艺,几十年后竟然在江西的这个小工厂中派上了用场。真可谓世事难料呀。
至于老卓的工作,很好安排。她身体不好,可以和女工们一起洗线圈。在电工班,一个叫程红杏的年轻女工,热情地招呼老卓坐下,一边比画着一边告诉她如何拆线圈、如何洗线圈。旁边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一个个笑笑的,和她们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在邓夫妇来厂之前,根据上面的交待,任何人不经许可,不许与他们接触。初来之时,工人们只能向邓夫妇投以好奇的目光。要知道,这些大部分来自农村的老实巴交的工人,哪见过来头这么大的人物。什么以前的领导人也好,什么现在的大“走资派”大“黑帮”也好,他们都没见过。几天以后,工人们就习惯了。老邓和老卓,同他们一样,每天都来,每天都在一起,干着一样的活儿。没用多久,大家就都熟悉了。那些什么规定,什么好奇,也都跟着消失了。工厂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对于邓夫妇来说,每日能和工人们在一起,远离政治的漩涡,没有标语,没有批判,没有口号,也不再孤寂。在“文革”普天之下皆混乱的情况下,在揭发批判满天飞的险境中,人与人之间,能够自然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一起干活,一起说笑,实在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活享受。
步校小楼内楼上的起居室,每天晚饭后,三位老人在此听广播、看报纸、做家务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热天寒,除生病有事外,每日清晨,都可以准时地看到,父母亲二人在前,黄干事在后,通过这条田间小道,到工厂上工。在江西的三年时间内,和工人的接触,劳动的本身,成了父母亲不可缺少的、也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生活内容。
父母亲每日上午去工厂劳动,中午回家吃饭,午休以后,下午在家干些家务活儿。忙忙碌碌,不知不觉,下午的时光就过去了。简简单单吃过晚饭后,三位老人洗碗擦桌扫地,把剩下的食物放进一个装着纱窗门的碗柜,把火封好,把灯关上。一切安顿完毕,回到楼上,父亲看报纸看书,妈妈和奶奶在灯下缝缝补补,做针线活儿,每晚八时,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十点钟,大家散伙,准备睡觉。父亲躺下来后,还要看一个来钟头的书,然后关灯。长年以来,父母亲的生活一直规律,在这里,他们仍然保持了这个习惯。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毛毛 邓林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