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抗战之名存旧事:民间博物馆收藏南京记忆
2009年12月13日 11:56北京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最先看到的展品

■无名战士表情直入人心

每个走入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人,最先看到的都是那组无名中国士兵的照片。

吴先斌刚为他们每一个都新加了射灯。每当参观的人来,那些灯会亮起,为拾阶而上的你照亮那些72年前年轻的脸。他们或倔强、或淡定、或顽皮,甚至是牺牲后坦然如归的表情,都直入人心。

第一个,是那个台儿庄士兵,风纪扣紧系、挺拔的年轻的胸、钢盔下仰视的稚气却倔强的脸。1938年5月,这张“中国无名战士”的脸,成为某期美国《生活周刊》的封面。在那本我们目前所见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南京大屠杀的杂志上,他“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

第二个,是个女兵,在战场上或是行军途中,席地安坐就餐;第三个,是个孩子,身上左背右挎着水壶、挎包、搪瓷缸子,他在镜头前竖起右手拇指,笑得很快乐——“我们天下第一,誓将侵略者赶回老家去。”

那些年轻的士兵,他们后来怎样了?他们的身体或灵魂,今天都在哪儿?

有一张死去的中国无名士兵的照片,“巴金先生看到此照片后写道:‘他走了,给我们留下自由和国土。’”

在朋友新近送来的一本书里,吴先斌读到一个故事: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他坚持跟人说他看见过那个军人的脸。

那是一张在他楼上楼下共一千平方米的馆内,被放到最大的照片。他把它命名作《中国军人的自信》。这是他今年9月,在一本美国出版的旧书《二战时期同盟国军服及装备》上偶然的发现。那天,在北京潘家园市场,他就为这张照片买下了那本书。

“为什么我把它拿出来放这么大,放在这么一个显眼的位置?你看这个中国军人眉宇间的血性,马革裹尸,视死如归。这个世上,人应该相信有比生命更高的东西。今天我们做这么多,我们在新的时空下来回忆抗战、解释抗战,为的就是找回这两个字——自信,对我们信念和力量的自信。其实我办这个博物馆的目的也在于此,新的时空下,我们中国当如何重塑自信?这是我们今天该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   南京   抗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吴菲 摄影/沈煜 供图/吴先斌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