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毕竟是袁世凯,刚刚走马上任,北洋军队就一口气攻下了汉口,接着又拿下了汉阳。如果再稍微鼓鼓气,就可攻下武昌,收复武汉三镇。然而,袁世凯在占领汉阳后却主动叫停,并延请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为中间人,开始与革命党人谈判。他审时度势,觑准了这一谈判的有利机会:武昌岌岌可危,留而不攻,算是给了南方革命党人一个大大的“人情”,在对他袁世凯产生好感的同时,必将生出新的希望——让同是汉人的他反戈一击,取代清廷,达到恢复中华的目的。是的,袁世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可不愿继续充当清廷鹰犬,像他的前辈曾国藩、李鸿章那样永远让清廷玩弄着当枪使。他早就受够了,他不能再忍了,他要做主人,要取而代之。他留下武昌不攻,也可就此威胁、要挟清廷,以达一箭双雕之效。
事情一步一步地往袁世凯设计、预想的方向发展。南北双方派出代表,经过多次正式的及私下的谈判,双方条件渐趋一致,最后归结为两点:一是国家采用何种体制,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二是袁世凯在新体制中的位置。若行君主立宪,肯定还得保留皇帝。这,不仅袁世凯不愿,革命党人更不会答应,“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其首要任务,连最起码的一点都做不到,那还叫什么革命?因此,南北议和最后达成的双方能够接受的条件,只能是实行民主共和制。
正在这时,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便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支持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反应迅速,马上致电袁世凯,只要逼清帝退位,便让位于他。袁世凯不信,一面制造舆论“收拾大局非袁莫属”,一面加紧备战。孙中山也毫不示弱,自任总指挥,出兵六路北伐。然而,孙中山此举很快就遭致列强的威吓及内部反动派的掣肘,汪精卫就公开指责孙中山贪恋总统之位,破坏和议。于是,孙中山不得不停止北伐,在致伍廷芳电中要他转达北方代表,第三次强调:“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总统之位有了保证,袁世凯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开始回过头来对付清廷,加紧逼宫。一批宗室亲贵成立宗社党,发表宣言,坚决反对共和。关键时刻,又是革命党人帮了袁世凯一忙,彭家珍冒死刺杀宗社党首领良弼成功,清廷贵族闻风丧胆,纷纷逃离京城。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奄奄一息的清廷再下一剂“猛药”,在他的鼓动下,原先反对共和的北洋新军突然转向,46名将领联名致电清廷,反对立宪,赞成共和。清廷四面楚歌,走投无路,隆裕太后无奈之际,只好以宣统皇帝溥仪的名义,颁发诏书,宣布退位。清廷的退位,标志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来南北双方达成的协议是民国成立后实行美国的总统负责制,因革命党人不信任他袁世凯,结果弄出一个内阁总理制,以限制总统之权,其实就是限制他袁世凯的权力。革命党人又提出不少要他接受的苛刻条件,比如建都南京,实际上就是让他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其架空,成为一个傀儡。这些,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仅一眼洞悉,而且施展计谋一一化解于无形。不过也有让他难受的紧箍咒,那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就在南京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一部由革命党人单方面制定,并未经过袁世凯参与同意,而又一厢情愿地非要他接受执行不可的宪法。孙中山此后发动的护法运动,护的就是这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曾纪鑫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