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李鸿章 他有哪些可敬之处?(图)
2008年02月27日 07:58广州日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清朝] [李鸿章]

李鸿章还有作为改革先锋的一面。尽管后来的历史书对于洋务派多有贬低之词,但回到历史现实去考虑,洋务派在工业、商业、军事以及文化的近代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已属不易。而无论是办机器局、招商局,设电报、修铁路,还是派留学生和陆军海军的近代化,这些大事件,都与李鸿章密切相关,都和李鸿章的支持和努力分不开。作为改革家的李鸿章曾经发过这样一段议论:“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这正是一个改革家应有的精神和风骨:我们现在若不能顶住压力,把事情办好,那后来的人恐怕都不一定想得起来要这样做呢!

对于办洋务,梁启超也曾有批评“不敢破格”,但从李氏一生来看,李鸿章虽然不能破格,但到底也始终力所能及地在推进革新。

外交是评论李鸿章最难说清楚的一个部分。李氏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懂外交是他能够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也是使他事业、声名受累,百年都难翻身的一个大坎。但无论怎么说,李虽有“国人皆欲杀”的时候,朝廷要谈判时又离不了他,庚子事变后,李鸿章以夷制夷,分化八国联盟,周旋于列强之间。

当然,对于李鸿章,作者雷颐也并不是有心一味要作拔高。该书也还透露出了其他一些信息:“巡抚也曾心狠手辣”,李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背信弃义杀过降,可能还曾下黑手暗杀过常胜军的统领官美国人白齐文;在对慈禧亲信吴棠一案的处理中,也曾颠倒是非装糊涂。作者有一个很精彩的总结:既要做官,又要做事,但首先是自保,这才是李鸿章的立场。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我们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

外交:一生秋风糊裱匠

“弱国无外交”,在虎视鹰瞵、豆剖瓜分,随时有亡国之危的近代中国负责“外交”,实非易事。然而,外患越频,外交越重,越不能没有外交,不能没有办外交之人。

从到上海雇佣“洋人洋枪”“协防”初次与洋人打交道开始,李鸿章逐步走上了参与全局性外交决策之路。提起“洋枪队”,人们自然想起“互相勾结”。然而,“勾结”中又充满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斗争。李鸿章是“借师助剿”的支持者和身体力行者,但他又担心洋人尾大不掉,后患无穷,所以一直坚持对“洋枪队”要“权自我操”,谨防“太阿倒持”。他的方针是“于调停笼络之中仍寓裁制控驭之道”。不过,以近代中国国力军力之软弱落后,以白齐文、戈登等“洋将”之骄悍蛮横,要想“裁制控驭”他们殊非易事,李鸿章就头痛地将他们称之为“磨难星”。但使尽种种手段,用他自己颇为得意的说法是“痞子手段”,最终“过河拆桥”——达到了利用他们镇压太平天国然后又将其迅速遣散的目的。

 

相关阅读:

国弱之痛 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大口吐血

甲午最嚣张日舰“吉野”号最终被撞沉在中国黄海

光绪皇帝系中毒致死?遗骨中查出砒霜(图)

李鸿章的傲慢与林则徐的眼界

大洼里的吼声:捻军领袖张宗禹下落考察记(图)

幕僚时期的李鸿章 为安徽人形象打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