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大洼里的吼声:捻军领袖张宗禹下落考察记(图)
2007年08月27日 16:05齐鲁晚报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标签


张宗禹墓碑

汽车跨过黄河大桥,越过济阳,一直往北疾驶,便进入了一望无际的鲁西北大平原。130多年前,数万名捻军将士被清军的湘、淮主力包围在这里,他们铁骑驰骋,刀矛相对,在这片大平原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我们此行正是循着当年捻军战马的足迹,去探寻西捻军领袖张宗禹这位英雄的最后下落的。

徒骇河边的悲歌

灼人的阳光从东面车窗射来,逼得我们微眯着眼睛,车身微微摇晃着,朦胧中,眼前的一切转换了时空……
清王朝到了19世纪中叶,已经岌岌可危了。咸丰初年,在淮北平原爆发了以张乐行为盟主的捻军起义。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余部由遵王赖文光率领与捻军青年将领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部汇合组成新捻军。新捻军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长期拖着僧格林沁的鼻子,从湖北到河南,连续6次打得清军丢盔卸甲。1865年5月,疯狂的僧格林沁率大军穷追不舍,在山东曹州高楼寨,张宗禹布下口袋阵,一举歼敌1万余人,还将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砍死在麦田里,朝野上下大为震惊。

1866年秋,新捻军根据形势需要,决定分为东西捻军。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活动于中原一带;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西上陕甘联合当地回民起义军,形成犄角之势。正当张宗禹在陕北节节胜利之时,接到东捻军的告急书信,他立刻调转马头,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直逼清王朝老巢——北京。当张宗禹兵抵卢沟桥头时,才得知东捻军已在几个月前覆灭。他只好改变计划,拟返回西北。可清军已在豫北拦截,无奈之下,只好向东抢渡运河,进入山东、直隶地区,打算在那里筹粮扩军,整顿休息,可事与愿违,清军已拦河设防,使他们陷入了绝境。捻军被清军围困在鲁西北不足三百里的狭长地带内,马队无法驰骋。1868年7月31日,在玉林镇徒骇河边,最后一场决战拉开了帷幕。

当时,暴雨倾盆,河水猛涨,四处一片汪洋。张宗禹率将士奋力拼杀,清军放黄河水冲淹,捻军几乎全军覆没。8月16日,在高唐县南镇,捻军残部被追逐进入清军合围圈内,突围来到徒骇河边的仅余张宗禹与十几位弟兄。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最后张宗禹“穿秫凫水,不知所终。”这位英雄的下落究竟如何,给近代史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英魂归何处

关于张宗禹的下落,史书记载各异,史学界众说纷纭。战争的直接指挥者李鸿章上报清廷称张宗禹溺水身亡,《清史稿》亦据此称“张宗禹投水死”。李鸿章的政敌左宗棠当时就指责李鸿章之说缺乏依据。当今《辞海》则对此存疑,称张宗禹“下落不明”。只有民国版的《沧县志》曾披露过张宗禹投河后的去向,曰:“张酋败后,逃至邑治东北之孔家庄,变姓名为童子师,后二十余年病死,即葬于其庄,至今抔土尚存焉。其临殁时告人曰:‘吾张宗禹也。’”据闻,曾有人在上世纪60年代到河北黄骅一带查询张宗禹下落。我们正是循着这一线索,千里迢迢前去考察捻军领袖张宗禹真实下落的。

汽车继续北行,穿过盐山,驶进黄骅,来到了一个叫孔家庄的村子。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作者: 史挥戈 吴腾凰   编辑: 胡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