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即使这些条约和照会一直是完全有效的,中国对德宣战的事实根据情势变迁原则 也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形势,今天它们已经无须遵守。中国过去曾被迫同意她将完全认可 日本与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特权和租借地等问题处理上所达成的任何安排。但是该规定 没有排除中国加入大战,也没有阻止中国作为参战国参加此次和会;它也因而不能妨碍 中国要求德国直接归还山东权利。
更何况,中国在对德战争宣言中,已明确声明根据中德战争状态,两国间以往达成的所 有条约和协定都视为无效。既然租借协定已被废除,那么作为领土主权完整,胶州租借 地以及其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类似权利和特权都全部归还给了中国。即使租借条约不因中国的对德宣战而终止,德国也无权替代中国,将山东权利转交给其 他强国,因为条约里已经就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他的发言有根有据,说理充分,语言流畅,说服力强,其爱国热忱和民族意识溢于言表 ,与日本代表在此前的发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深打动了与会的各国代表。美国总统 威尔逊等大国代表均声言道贺,称这一发言是中国主权观的卓越论述。中国代表团离开 会场时,许多与会者纷纷将中国代表团围住,向顾维钧表示祝贺。舆论一时倒向中国, 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被打乱,恼怒之下只有向北京政府外交部 抗议顾维钧的发言,企图通过北京政府向代表团施压。顾维钧的演讲为中国在和会上收回山东权益开了个好头。中国代表团趁热打铁,又将由 顾维钧起草的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提交和会。这得到了美国代表团的支持。随后中国代 表团又向和会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山东问题的解决似乎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 向发展。
虽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巴黎和会实质上是大国分赃会议 ,而且早在中国参战前,英法已经与日本达成私下协议,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中国 问题只是列强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于是,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决定牺牲中国。此后,顾维钧虽然再次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的意愿,并做了出色的发言,但1919年4月29 日,美、英、法三国代表约见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把最高会议决定的方案通知中国, 最终决定将日本的无理要求纳入对德和约,规定中国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与日 本。
中国在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上交涉失败的消息从巴黎传到北京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率先走上街头,抗议列强的强盗行径,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二、顾维钧面临的选择
此时,顾维钧面临着三种选择:
1.签字。在由英、法、美等大国控制的和会上,山东问题已经无法挽回,随中国政府代 表团参加和会的中国驻法公使胡惟德、驻意公使王广圻等主张保留不成就签约。而中国 政府当时也已决定签字,如有可能,则附以保留。代表团团长、外交总长陆徵祥对此好 像亦无异议,他惧怕拒签的后果而倾向于签字。可以说,签字的主张代表了中国政府和 中国代表团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
2.溜掉。面对着来自国内外日益强大的压力,代表团日渐涣散。一些担任代表团顾问的 中国驻欧洲各国公使相继返回各自任所,就连正式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也在6月上旬离开 巴黎返回伦敦了。6月中旬,陆徵祥又电北京,以生病为由请辞外交总长一职,并且不待 回电,就住进了医院。整个代表团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群龙无首。顾维钧并不是代表团 的一把手,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摆脱责任,趁机溜掉。
3.拒签。顾维钧深刻认识到签不签和约事关重大,顾维钧、王正廷等人坚决主张保留不 成就拒签和约。顾维钧的态度十分明确:“日本志在侵略,不可不留意,山东形势关乎 全国,较东三省利害尤巨。不签字则全国注意日本,民气一振,签字则国内将自相纷扰 。”在《顾维钧回忆录》中,他也谈道:“我的态度自始就是:对山东问题不能取得保 留就应拒签。”面临着可签可溜的严峻形势,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了中国代表团的重任, 成为代表团后期实际的主持人,在最终拒绝签署对德和约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