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上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人早已总结了中国的传统规律。可是,进入近代以后,有了民主、共和思想,人们就把这个中国古老的规律给忘记了,把国家分崩的后果,统统栽到了辛亥革命的头上。正像杨度所说,中国人都还不懂共和,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去责怪她呢?国家分崩的局面,本来就是王朝末世社会解体的结果。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杨度,或者梁启超都很清楚,袁世凯对北洋军人的控制力越来越弱,独裁制虽然恢复了,但袁世凯这个总统在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权威性。从曾国藩的湘军开始,中国有战斗力的军队是招募来的,“兵归将有”,形成军权下移,派系林立的局面,无法统一指挥。清王朝的解体,袁世凯的篡位,都削弱了军事领袖的权威性。当时所谓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除王士珍已经没有兵权,退居闲散之外,段祺瑞长期担任陆军总长要职,羽毛逐渐丰满,提拔亲信,自成派系,正像当年的袁世凯对清廷构成威胁一样,段祺瑞也对袁世凯的权威构成威胁。冯国璋坐镇南京,拥有重兵,也就能各霸一方,与段形成两虎相争的局面。袁世凯不仅对他手下的两员大将统驭日益困难,对北洋诸将和各地骄兵悍将更是控制为难。段芝贵为袁世凯亲信,二次革命时任北洋第一军军长,南下作战,进驻武汉后,把副总统、湖北都督黎元洪逼出湖北,长住北京。但他手下的第二师师长王占元,坐拥实际兵权,开始排挤段芝贵。袁世凯竟然对王占元没有办法。奉天将军张锡銮,辖下第二十七师师长张作霖,原是由张锡銮在前清时收编的胡匪,这时羽毛渐丰,也不愿意再受张锡銮的管辖,而想独霸一方。袁世凯对于这些骄兵悍将竟然只能迁就,无法处置。至于南北各地非北洋系的军事将领,更是鞭长莫及,时时都有叛离的危险。
杨度和梁启超如何为袁世凯策划?
古德诺可能不知道,中国的君主权力虽大,但并没有西方君主的不可动摇性和稳定性,“彼可取而代也”是中国的思维,所以希望称王称帝的人非常多。无论是共和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在没有什么社会势力能够推进共和制的历史条件下,“真命天子”出来以前,都会引发争斗。
杨度虽然对国情了解得比较多,但也单纯地把军事权威丧失的局面,归咎于辛亥革命实行的共和制,打破了中国的稳定,结果连立宪制也没有了,而无视清王朝的解体过程,忘记了中国的传统。因此,他很简单地看重名号的作用。他说:“非先除此竞争元首之弊,国家永无安宁之日。计惟有易大总统为君主,使一国元首,立于绝对不可竞争之地位,庶几足以止乱。”他相信袁世凯是一位英主,能够像德国皇帝威廉第一,日本明治天皇,“以专制之权,成立宪之业”,他盲目地相信,君主制可以提高袁世凯的权威性,袁世凯为了子孙的安全,也一定会实施立宪民主制,并且能够建立丰功伟绩,解决清王朝崩溃造成的权威失落的问题。
梁启超对局势的认识比杨度明白一点。他认为无论是君主制改为共和制,还是共和制改为君主制,“国体”的变更都是革命,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不希望袁世凯违背自己忠于共和,不恢复帝制的承诺。但他认为,在共和国名义不变的前提下,一个独裁(开明专制)的总统,自由决定传子还是传贤是保持社会稳定最好的制度。
袁世凯于1914年6月召集了参政会,这个袁世凯遴选的参政会一直开得冷冷清清,但却制定了修正的《大总统选举法》,于12月29日由袁世凯公布。根据这个选举法,大总统任期十年,连任没有限制,由参政院议决,即可连任。实际上让袁世凯成了终身总统。总统继承人,由现任总统推荐候补者三人,书于嘉禾金简,藏之金匮石室。现任大总统出缺,由大总统选举会在这三人中选举一人。
梁启超当时就写了《读〈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法〉》一文,认为修正的选举法,足以“定分而息争”,符合中国目前事势的要求。他强调指出:如果大总统去世,在前大总统推荐的三人中选举一个人继位,而全国军队及至其他各方面人物之有政治上势力者,都能够予以遵守服从,那么,这样的继承办法,则“岂惟今日之良法而已,虽谓十年以后之良法,谓为永久之良法,谁曰不宜”。
杨度提出《君宪救国论》之后,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中,再次重申《大总统选举法》足以解决权力继承问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