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考略
2009年04月19日 17:56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民国建立后,中外经济关系进一步加强。本文拟通过对1912~1936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的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对这数十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来考察这一时期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进口贸易方面,棉纺织品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占据进口商品的首位,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所占比重已呈明显下降趋势。粮食、棉花及烟叶等农产原料在商品进口值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机器、车辆、化学产品、电器材料、染料、钢铁及其他金属等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的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口贸易方面,在清末民初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生丝、茶叶等,生产组织落后,技术发展迟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中国的豆类、棉花、芝麻、植物油、牛皮、羊毛、猪鬃等农产品及矿产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也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品种的增加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很大变化。中国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基本格局仍存。

有关民国时期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互动的研究,需要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作为一重要内容来考察。本文拟通过对1912~1936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的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对这数十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分析,来考察这一时期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主要进口商品及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民国年间,中国进口贸易呈现出商品多样化发展趋势,原先的大宗洋货年进口量值各有消长,进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1901年至1936年间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变动情况可参见下表:

表1 十二项主要进口商品量(值)变化

* “染料等”包括染料、颜料、油漆类;“机器等”包括机器及工具。

鸦片原是19世纪外国侵略势力向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直至19世纪80年代它始终占据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一位,但是从上表可以看出,民国年间鸦片报关进口量、值大幅度减少,这与1912年海牙“国际禁烟会议”要求各国应会同防止鸦片、吗啡等“运入或运出中国”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土产鸦片替代作用的增强。

清末民初,棉布曾多年占据洋货进口值的首位,其所占全部进口值的比重往往在30%以上;棉纱年进口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也都在百万担以上,甚至高达270多万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棉纱年进口量明显减少,出口量则跳跃性地上升,到1927年棉纱已由入超变成出超,与此相应相随的则是中国国内棉纺织业(包括外资在华工厂)的较快发展。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争平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